因为一句承诺,退休后,他毅然决定发挥余热,前往偏居一隅的山乡,矢志为脱贫攻坚做贡献。因为一份责任,他主动帮扶困难群体,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成为了大伙的贴心人。他就是宣城市委统战部派驻郎溪县毕桥镇大义社区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杨邦孝,一位统战系统的“老黄牛”,倾情耕耘在脱贫攻坚的乡村邻里。
接过“接力棒”为脱贫出力
与杨邦孝见面前,他正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开会,商讨着一笔抗洪救灾资金的具体用途。今年入夏以来,宣城多地遭遇强降水袭击,大义社区部分区域也不同程度受灾。会议室一墙之隔的对面房间,就是杨邦孝的办公室。走进其间,并不宽敞的空间里不过一桌、一椅和一排文件柜而已。但仔细瞧去,地面干净整洁,桌面整齐有序。“别看杨书记年纪大了,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社区的一位干部说。
会议甫一结束,杨邦孝就回到了办公室。朴实、沉稳、平易近人,这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略微打量,只见他身着一件格子衬衫,脚下踏着一双深黑色的布鞋。
今年65岁的杨邦孝1974年2月便参加了工作,先后任宣城团地委副书记、郎溪县委常委、十字镇党委书记、宣城中学副校长、宣城市教体局局长等职。2011年2月,担任宣城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直到2017年退休。2018年8月,他被选派到宣城市委统战部扶贫“双包”联系单位——郎溪县毕桥镇大义社区,任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
“我心底有很深的农民情结,一方面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另一方面我也曾在基层工作过一段时间。”杨邦孝说,更重要的是,当时全国上下一条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自己也想能为群众办实事,为脱贫出份力。
党建引领让社区“换模样”
尽管之前从未到过大义社区,但一向沉稳的杨邦孝并没有慌张。带着上一任扶贫队长的嘱托,他通过查看资料、谈心谈话、实地走访,很快对社区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刚到社区的杨邦孝,正好赶上社区党总支班子改选和居委会换届选举,朱海燕任党总支书记,尹德华连任社居委主任。新班子、新组合,能不能带来新气象?杨邦孝坦言,当时自己心里也没有底。
坚持党建引领,是杨邦孝打开脱贫攻坚大门的第一把“金钥匙”。刚到大义社区,他就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划分了支部和党小组,成立起农村、集镇和非公三个党支部,便于支部工作开展,并很快使得党内生活正常化、规范化。
紧接着,杨邦孝逐一走访社区党员,与他们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很多党员不在家,我就挨个打电话,一是向他们报个到、问号好,更重要的事,希望他们能多关心家乡,为振兴发展献计出力。”杨邦孝说,短短一个月内,自己就打了200多个电话,与90多名党员电话交流。杨邦孝清晰地记得:有些老党员接到电话很激动,有些在外创业务工的党员接到电话后很惊讶。简单却辛劳的举动,很快凝聚了党员们的合力,激活了党组织的活力。
抓党建促工作需要强有力的抓手,杨邦孝和大伙儿很快确定了社区的党建品牌——骨干助治、和谐大义。他解释说,所谓的“骨干”,就是来自社区内的历任书记、主任、老党员、老教师、致富带头人等新乡贤。社区有了“骨干”带头,干部群众齐心打造“三治融合”社区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性日渐高涨。
工作中杨邦孝将统战工作中的一些理念带到了大义社区,运用到脱贫攻坚具体实践。在他的倡议下,大家一致赞同支持,社区迅速成立了“骨干参事会”,下设邻里守望组、家风传承组和建言献策组,各小组在分工明确的同时又相互协作。仿若激活“一池春水”,让大义社区真正“换了模样”——党群干群关系愈发和谐、乡风民风焕然一新,为社区发展产业、振兴乡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书记抓党建,党建书记抓。杨邦孝通过亲自上党课,不仅让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更让很多党员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争先意识、发挥模范作用。“杨书记高风亮节,主动找到镇党委主要领导,要求不评先不评优,把荣誉让给其他年轻同志。”朱海燕深有感触地表示,正是在他的带领下,社区班子越来越团结,凝聚力、向心力更是与日俱增。
主动担当以实干“践行初心”
盛夏的一个午后,杨邦孝顶着酷暑,又一次骑上电动车,来到了位于大义社区长塘村民组的贫困户尹炳福家。家门口,尹炳福正和老伴唐美英打扫卫生。看到杨邦孝的身影,唐美英的脸上笑意浓浓地迎了上去,连连拉住他的手。
今年83岁的唐美英由于做过手术,嗓子不能说话,只能通过打手势表达自己的想法,而85岁的尹炳福也由于年事已高,听力几近萎缩。之前老俩虽已稳定脱贫,但居住环境一直较差,院子里面杂物堆放混乱,社区两委干部多次入户帮助清理,但两位老人多年的居住习惯,不愿意作大的改变,一直难以整改到位。这一度成了社区两委的一块“心病”。
得知消息之后,杨邦孝多次入户,并安排党小组长夏可海及左邻右舍进行劝说,晓之以礼、动之以情,终于做通了两位老人的思想工作,于是立即组织人员帮助该户进行修整。“今天给你们送来了毛巾和简易的晾衣架。”杨邦孝边比划着,边把物品送到了老俩口的手中,唐美英脸上的笑容更浓了。
这只是杨邦孝主动上门关心贫困户一个缩影。“在为贫困户解难题方面,杨书记从来不含糊,虽然他年纪大了,但依然事事亲为,无论是严寒酷暑,总是一次次上门入户。”朱海燕说,为了更加方便进村走访,他还学会了骑电动车。
朱海燕的话得到了大家的印证。大伙都说:杨书记带领工作队把坚持走访作为常规工作,每天要与农户见个面。通过走访拉近距离、平等交流,倾听诉求、问计与民,把党的惠农政策、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送达老百姓心田。
为了帮助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杨邦孝也没少花心思。在他的积极争取下,市委统战部等帮扶单位大力支持,多方汇聚统一战线领域资源,助力大义社区脱贫攻坚。三年多来,社区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筹集各类资金600多万元,先后修建了15条近10公里长的便民路,户户通达90%以上。此外,社区还实现了安全饮用水全覆盖。2019年,社区的产业项目完成9个,收入达31.4万元。
因地制宜找到“发展路径”
大义社区是2013年撤并乡村中由原毕桥村和毕桥集镇居委会合并而成。地处南漪湖南岸,社区西边是碧溪河码头,曾是宣郎广三县农民通往外界的水上黄金通道。东边是毕桥码头,南漪湖畔的物流港口。
往日的喧嚣和繁华给大义人留下了记忆深刻的骄傲和荣耀。而现在仅有2000多亩耕地,除了1000多亩水田被种田大户承包外,仅有1000多亩丘陵岗地,养殖业由于受净水入湖的影响。在常人看来,这样的条件很难会有大发展。
经扶贫工作队和社区两委的反复琢磨,勤学善思的杨邦孝确定了将“三治两地”作为社区发展思路。“三治”即自治、法治、德治;“两地”即红色传承基地和绿色茶蔬基地。
众所周知的是,如今的大义社区“骨髓”里流淌着红色基因,这里是传奇将军陈文烈士的故乡。为了挖掘红色文化,社区利用境内的毕桥中学校址,积极建设“三地一园”,即:与郎溪县教体局合作打造全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团县委合作打造全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郎溪县委党校合作打造县委党校教学基地,同时建立陈文烈士纪念园。
目前,市新研会已拨款5万元,陈文纪念园已建成。矗立的陈文纪念碑已供人瞻仰,48幅宣传画颂扬着陈文的事迹。“昔日根据地,今日新农村”成了社区又一张靓丽名片。
绿色,是大义社区又一抹浓重的底色。为扎实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杨邦孝的协调争取下,宣城市委统战部授牌大义社区“全市统一战线乡村振兴战略同心实践基地”,明确“五大助力行动”共12条重点措施,多方链接全市统一战线资源要素,打好脱贫帮扶“组合拳”,开展“菜单式”帮扶,丰富了帮扶工作内容与形式,高标准书写了统战部门助力脱贫攻坚的“答卷”。目前,32个大棚均已建成投入生产,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示范带动效应。在公益活动上,组织党外医疗专家前往高龄和行动不便的贫困户家中开展“健康到家”义诊服务,打通了贫困群众看病“最后一公里”。在社会帮扶上,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帮助大义社区完成圩区排灌设施更新和通组道路路基建设,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2020年,大义社区又投入180万元增加了三个项目。目前优质茶50万元60亩已竣工,碧深生态农业扶贫注资30万元、红色旅游项目正在实施中。据了解,项目建成后,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50万元,昂首进入全县经济强村行列。
谈及未来,扎根社区两年多的杨邦孝说得很扎实:把党和政府利民惠民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百姓头上,让大义社区持续稳定脱贫,让乡亲们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这就是一位统战系统“老黄牛”致力脱贫攻坚的真实而真诚的内心独白。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 曹开发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