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8岁的生态水稻种植户李光森,家住宣城市郎溪县姚村乡夏桥村瓦沟组,因缺乏技术致贫,2014年纳入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9月23日上午,李光森借用夏桥村扶贫产业园摊晾刚收割的稻谷。
李光森说:“不凑巧,前几天收割机刚割了4亩田稻子,就遇到阴雨天气。没地方摊晾,急的没法子,还是村里的胡国燕书记帮我解了难题,她协调腾出了扶贫产业园的一间屋子,让我把稻子晾一晾,等天晴了好晒。晒的场子也搞好了,就在村里的篮球场。”
朴实勤劳的李光森,是村民眼中的“干架子(劳模)”,热爱土地,早些年就开始种植生态水稻,只是规模太小,没有什么效益。俗话说,“一头牛也是养,两头牛也是养”,规模大一点,利润多一点;从2015年开始,村干部帮他协调流转了本组及团结组的农田32亩,扩大水稻种植规模。当年春,李光森自购了拖拉机,自己耕田、耙田,大大节省了成本。这年初,村里还安排李光森参加县里举办的秧盘育苗抛秧技术培训班,现学现用,当年春耕一改“传统插秧”模式,每亩节省人工费150——200元。
2015年秋,李光森32亩水稻获得了大丰收。因为是不打农药的山区沙田水稻,生态品质佳,很快销售一空。刨除成本,李光森获纯利2万余元,该户于2015年底光荣脱贫。
后来,李光森逐年扩大生态水稻种植规模,至2020年已扩大至49亩。期间,遇到技术难题和资金短缺等问题,李光森说:“是夏桥村村干部帮了大忙,他们多次安排我去乡里、县里参加农技培训,2018年和2020年两次帮我申请(办)了扶贫(小额)贷款,每次贷5万元,解决了资金周转困难。”
夏桥村治保主任盛飞说:“李光森是村里的脱贫户,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这几年,该户落实了特色种养奖补政策,他家的生态水稻和生态大米一直是我们夏桥村电商平台的主销产品。近期,刚成立的‘夏桥村供销合作社公司’为李光森争取到第一笔3000斤生态水稻的销售订单。”
同住瓦沟组的瓦匠包工头陈正礼告诉笔者:“李光森很忠厚,做事踏实,能够吃苦耐劳,这几年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儿多,在农闲时,我就喊他跟我们施工队做小工;李光森有辆三轮农用车,需要运送料子的,他就帮我们运,连人带车,一年搞个两万块钱的收入,呱呱叫的。”
俗话说:向阳花木早逢春,勤劳人家先致富。祝愿勤劳实干的李光森,创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开阔。
王祖清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 曹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