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姥桥镇姥长村小龙虾收入17余万元,稻米收入预计达27万元,鱼类收入10万元。而2017年,姥长村的村集体收入只有2万元。怎样调整升级现有的农村产业结构以适应新时代,是镇村干部苦苦思索的问题。在这求突破求发展的瓶颈期,姥长村不断拓展农业产业功能,着力推进农民创业增收,构筑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姥长村有一条主干道叫姥长路,路南有3000亩农田,圩田较多。“这里最适合稻虾混养。”姥桥镇农业办主任阮富呈说,这种一季稻一季虾的种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特性进行效益最大化,今后该模式会逐渐推广,让全村的老百姓都能尝到甜头。
2018年,姥桥镇姥长村尝试发展了“稻虾共生”项目,从孤舟杨、东咀自然村共流转土地140亩用于稻虾混养,设置了9个种养区域,其中水稻面积96.8亩,占比85%,虾沟面积17亩,占比15%,并铺设独立进排水渠道及耕作道路。
阮富呈算了一笔账,稻虾混养田于2018年6月中旬投入生产,采用人工插秧控制田间距,不打农药,到当年10月中下旬收割后,收获了10万斤生态大米,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7万,2019年,龙虾产值35万元,水稻产值30多万元,稻虾混养产值在65万元以上。“村里还成立了马鞍山姥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直营店等各种方式售卖稻谷,所得收益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提高了村集体为民办事的能力。”阮富呈说。
尝到了甜头之后,姥长村继续扩大特色种养的规模。去年,该村变废为宝,将荒置的中堂圩、小圩、窑子圩进行开发,在中堂圩种植水生蔬菜,养殖草鱼,小圩养殖精品水产,窑子圩养殖青虾、小龙虾和螃蟹,促进产业高效发展。
短短五年时间,一批独具姥长地方特色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村级集体经济从2014年零收入到2019年的88.85万元,预计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100万元。不仅如此,姥长村还大力发展到户产业项目,鼓励贫困户进行特色种养。
贫困户毛定银是姥长村特色种养的受益者。因大脑动脉瘤手术,毛定银一家欠下30万债务,二级伤残的他无法干重活。看到村里发展特色种养,他承包了村里2.7亩自种自养的田地,种起了毛豆。毛定银说,种毛豆有补贴,自己有低保金,村里还有公益性岗位,之前的欠款已经还得差不多了,日子也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