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讯 走进宿州市泗城镇胡陈村,笔直的水泥路通道村,崭新的农宅、蔬菜大棚排列有序......眼前这幅幸福宜人的田园画卷,让人很难想到两年前村上贫穷落后的面貌。小村庄的华丽变身,得益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驻村入户,为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把脉问诊”。近年来,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泗县将“双包”作为脱贫攻坚最大的“生力军”和“补给线”,确保家家有帮手,户户有奔头。
构筑包保机制 增强“双包”定力
实行“双包”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建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总责、组织和扶贫部门牵头管理、乡镇履行日常管理责任、帮扶单位履行帮扶主体责任的“双包”工作格局。以全域覆盖、发挥作用为目标,已打造精准定责、精细管理、高效服务的帮扶体系为重点,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夯实泗县精准扶贫“双包”工作的实施意见》、《泗县脱贫攻坚工作问责办法(试行)》等“1+5”系列文件,建立考勤、例会、督查、考核、问责等配套制度,织牢包保责任体系。泗县县委切实履行“一线指挥部”作用,先后与77家县直包保单位、16个乡镇(开发区)签订“双包”目标责任书,将包保单位和包保干部职责细化为11小项;每周召开1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对“双包”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建立定期走访调研机制,列出领导干部联村清单,明确县四大班子领导每年专题调研脱贫攻坚不少于10次,走访贫困户不少于30户,科级以上干部每月至少1次带队到包保村从事扶贫工作。成立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扶贫负责人任副组长的“双包”领导小组,普遍建立“帮扶日”制度,从严落实包保单位责任。建立县、乡两级包保干部“季考评”制度,将脱贫攻坚政策知识作为包保干部必学必问必考内容,通过扶贫知识测试、现场点评等形式,强化包保干部帮扶意识和扶贫履职能力。
整合各类资源 凝聚“双包”合力
深化结对共建,出台《关于建立城乡基层联合党组织的实施意见》,采取“X+1”“1+X”党组织共建形势,将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发挥包保单位“红色阵地”和党员干部“红色细胞”作用,将党组织作用发展延伸到扶贫“末梢神经”。包保单位先后精准选派300余名农业、科技、金融方面人才,组成“党员先锋队”到贫困村免费为贫困户提供咨询服务328次,技能培训116次,最大限度释放资源的叠加效应。延伸帮扶形式,以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为总抓手,大力实施基层党建保障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将包保单位帮扶与基层标准化活动场所建设相结合,共同打造集远程教育、党员学习、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活动中心。面对集体经济薄弱现状,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由包保单位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精准对接产业项目。2016年以来,全县65个贫困村包保单位帮助协调资金2160万元,落实发展项目130个,全县集体经济“空壳村”摘帽率达到100%。扩宽帮扶渠道,出台《泗县“百企帮白村”精准扶贫行到实施方案》,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优势,鼓励企业通过捐助、投资等方式开展“村企联建”,85个民营企业与全县65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带动547户增收,12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
坚持精准选派 激发“双包”动力
严选帮扶力量。按照省市“硬选人、选硬人”选派标准,先后在未出列贫困村选派32名扶贫专干,其中35周岁以下占77.5%。已出列贫困村在保持原选派干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明确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人大主任担任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同时新选派25名扶贫专干驻村帮扶。针对帮扶资源配置不优问题,下发《关于选派干部到非贫困村任扶贫工作队长的通知》,在全县选派106名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到106个贫困村任“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基础上,从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增派106名帮扶干部到非贫困村任“扶贫工作队长”驻村扶贫,做到与贫困村“职责同等、管理同步、保障同轨”。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制定精准的帮扶措施,做到“一户一方案”。对已脱贫户,坚持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包户干部利用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排查返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和成色。(杨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