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 正文

《学问的“味道”——与燕园“大脑”面对面》出版发行

2020-05-12 13:01:59 来源:中国网   编辑:王燕玲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每年5月4日,既是青年节,也是一所高校——北京大学的校庆纪念日。在今年北大122周年校庆纪念日到来之际,由新华社记者李斌、魏梦佳、刘苗苗编著的《学问的“味道”——与燕园“大脑”面对面》一书近日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一次密码的破译,一次荡涤心灵的旅行

两年前——2018年4月,新华社3位记者组成报道小组,一起走进北京大学,从充满历史气息的燕南园到满是各种鲜花的朗润园,从北阁到六院,徜徉、探寻一个多月,探究这所从清末走来、寄托无数国人“教育强国”梦想的学府的奥秘,探寻智慧的密码、人生的学问。

这所120岁的学府,蕴藏着怎样的“民族密码”?什么是“学问”?怎样才能做好“学问”?一个人的一生,究竟有着怎样的“学问”?作者李斌在前言《其味无穷,其乐也无穷》中指出,以前也多次进燕园,但每一次都是浮光掠影,这一次,我们对这里邂逅的石头、雕像、楼宇,更对这里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着一系列问题,与一位位名家名师面对面,不断追问,不断求解。那是一次历史的追寻,一次密码的破译,一次荡涤心灵的旅行。

“北大,蕴藏了多少历史风云,诞生了多少对未知的探索、对边界的突破。2018年一个多月的探寻,给人最大的一个启迪是——真正能够穿越时光的,是简明却深邃的思想、让人顿悟的智慧、给人启迪的故事。尤其是和一位位‘北大人’面对面的对话,无论是在校园里工作生活半个多世纪甚至一甲子的楼宇烈先生、叶朗先生、王选夫人陈堃銶教授,还是在年逾七旬时担当起燕京学堂重任的袁明先生、在法国工作生活多年后重回母校的著名翻译家董强,或者‘执掌’国家高端智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姚洋、刚刚入驻北大的著名管理学者陈春花教授,每一次对话,对我们而言都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感悟。”李斌在前言中这样感叹。

蕴藏着关于学问的“学问”,更蕴藏着关于人生的“学问”

李斌感叹:“青青校园,沉浸其中,接触一位位或者学贯中西、或者纵横古今的名师名家,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一个以求学、求知为己任的世界,一个充满‘学问’的世界:不仅有许多真‘学问’,更蕴藏着关于学问的‘学问’,蕴藏着关于人生的‘学问’。”

围绕“学问”、学问的“学问”、人生的“学问”,作者还在前言中对8位学者的论述进行了分析,这些论述给人以启发。

——在楼宇烈先生看来:“人只有尝了百味才能够明白一些道理,才能够真正做出学问来。所以人不仅要读书本上的书,还要读生活这本书,这是一本活的书。”

——30多年来,陈春花始终保留一个身份,叫“老师”,在她看来:“一个人最大的成就,不是你取得了多少东西,而是你能付出多少。我看一个人的成功,最重要的标准是他帮了多少人。”

——在叶朗先生看来,北大有很多传统,其中一个重要“传统是重视美学和艺术学的学科建设,重视在高等学校和全社会开展美育、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林建华的话,是这位历经人生磨砺的高校管理者的预言,更是忠告:“太自我的人是没有大出息的。真正当你到了‘无我’的时候,你的视野才能够真正地拓展。”

——“对社会有实际作用”,而不是“只是拿了国家的钱,只做了一个实验”……正是这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了王选夫妇和团队的百折不挠、不断创新,才有了中国人在激光照排领域的不断攀登、攀登中人们自我的不断成就和人生的不断跨越。

观点充满智慧 让人眼前一亮

《学问的“味道”——与燕园“大脑”面对面》中许多观点,充满智慧和哲理,让人们眼前一亮。

——众所周知,知识就是力量。但年逾8旬的楼宇烈先生这样说:“我刚进北大的时候,大家都信‘知识就是力量’。学到最后,越来越发现知识不是力量,你能够运用知识才是有力量的。知识和智慧之间,一个是静态的,一个是动态的。智慧,是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几乎是“得过且过”的代名词。同样还是楼宇烈先生却另有新解:“形容一个人不求上进,大家老是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但我觉得这是非常积极的话,你作为一个和尚,不敲钟干什么去?”

——“眼高手低”,人们往往用于形容好高骛远却不脚踏实地的人。而在陈春花看来,“恐怕还是‘眼’要先高一点,就是人要仰望星空。手可不可以跟着高起来?取决于你愿不愿意持续努力。如果他有那么高的‘眼’,又愿意持续努力,我相信‘手’也会高起来。”

让人眼前一亮,或者茅塞顿开,不是智慧是什么?像这样的珍珠,在《学问的“味道”》里,不说比比皆是、俯首即拾,也堪称随处可见。

从“钱学森之问”到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学问的“味道”——与燕园“大脑”面对面》一书中,北大的专家学者们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错点上,面向未来,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袁明先生认为,“我们是谁”这个题目是一个世界性的题目。

——姚洋提出:“文科研究也是一样,我们能不能有自己的议题?”

——叶朗先生呼吁在“有传统优势的学科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科”“建立中国学派”,当然“创立学派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一年两年的问题,需要长期地做。”

——董强忧心忡忡:“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世界上各个文明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强,而且这种冲突强到了让我们诧异的程度。这是一种倒退”“因为文明与文明之间的交流不够,就是因为互相之间的了解不够。”

……

李斌在序言中提出:“‘学问学问’,首先得学会问、在问中学。面对每一个受访名师名家,我们都要提前做功课,了解其主要经历和发表过的主要观点,都有针对性地列上长长的问题清单。清单上,既有一些共同请教的问题,也有一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问题。”

正是这些精心设计的问题,才使这一批北大专家学者在思想的碰撞中“火花”四射。专家们甚至就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中国的大学为什么“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进行了回答。

姚洋的思考是:“世界一流大学这个目标是容易实现的,而出大师更困难。大师的意思,就意味着你的思想被世界所接受,或者说至少在中国你能影响很多人。”他给出的“药方”是:“一定要做跨学科的交流,大家互相碰撞才能产生好的思想火花,这样才有可能出大师。”

对“中国创新”,陈春花充满信心:“没有特别担心的地方,就是因为现在国家对科研创新的投入一直在增加。你有这么高的投入,有这么多优秀的人回流,内部还培养这么多人,还有这么大的社会需求,那创新的东西肯定就能出来。”

以“味道”为标准“品味”学问:新视角提出新问题

“作者们以‘味道’为标准‘品味’学问,确实从一个新视角提出了新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推荐序言《学问是颗多味果》中指出,学问的“味道”与一般普通人的生活味道不会完全一样,她会更丰富、更真纯、更深沉、更浓烈、更细腻、更珍稀,这成为本书的特殊且可值得“品味”之处。

储朝晖指出,真诚做学问,就需要有经历痛苦的勇气,不惮于“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才能进入学问的深层境界,在经历这样的过程时,学问又很苦很苦,远苦于黄连。

他同时告诫公众:“做学问并不适合于所有人,原因当然是多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她具有‘辣味’,在一个愚昧的人群里揭示真理会让大家感到‘辣’。学问的‘辣味’集中体现在她的质疑、批判,揭示各种虚伪,不仅做学问的人自己要经得起‘辣’,还有可能让身边难以承受这‘辣’的人如坐针毡,不得安宁。如果一个人受不了这‘辣’味,也不大可能做好学问。”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