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马鬃岭青山巍峨,云蒸雾绕。山脚下,一座宁静秀美的村庄在竹林茶树间展露新颜: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小楼错落有致,平整洁净的硬化路面直通家门,小桥、流水、凉亭、绿植镶嵌其间……很难想象,这里就是曾经以贫困而闻名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
4月19日,当地农民在花石乡大湾村茶产业扶贫基地采摘茶叶(无人机拍摄)。近年来,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依托附近山地资源,鼓励农民从事旅游服务、茶叶种植,摸索出一条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屋里总是黑黢黢的,现在的新房亮亮堂堂,别提多舒心了。”在大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说起这两年居住条件的改善,村民汪能梅打开了话匣子。去年春节前,作为村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她和老伴搬进了敞亮的楼房。“新房里通了自来水,彩电、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真没想到老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汪能梅说。
更让她高兴的是,因为县里给的宅基地腾退、危房改造、水库移民等多方面资金补贴,住进这套近80平米的二层小楼,老两口没花一分钱。
“拔穷根”先“挪穷窝”。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金寨,通过改革创新着力推动政策落地。在易地扶贫搬迁上叠加宅基地改革、扶贫、移民和美好乡村政策,贫困户搬迁户均补偿15万元左右,使得部分贫困户搬迁不但不掏钱,还能得到现金补偿。目前全县已有7725户、26274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如愿搬迁。
“搬得出”,如何还能“稳得住”?大湾村村民陈泽申用他的脱贫故事解答了这个问题。
4月10日,在金寨县花石乡茶产业扶贫车间里,师徒一起用传统“拉老火”技艺炒制茶叶。时值春茶上市的季节,位于大别山区的安徽省金寨县农业部门依托茶叶生产企业,在全县范围内开设了30个春茶炒制技艺培训点,以聘请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实现致富增收。(新华社记者 汤阳 摄)
正值春茶上市,在花石乡茶产业扶贫车间里,陈泽申和他的工友们正在炒制新采摘的六安瓜片。谈到自己顺利脱贫的事,他一脸自豪:“今年春节前,我主动申请摘掉了自己的‘贫困帽’。”
问起他的收入,陈泽申掰着手指头算起了经济账:“养的几十只羊卖了一万多元、种养殖经营补贴三千元、光伏电站分红三千元、土地流转收入一千六百元、环保就业的岗位工资每月五百元……去年一年收入有三万多元!”
今年,陈泽申仅是茶厂的每月工资就有两千多元,春茶季二十余天的炒茶收入预计超过两千元,地里的三千颗中药黄精苗也将创收不少。“今年的收入一定比去年的还要高!”
4月19日,茶农在花石乡大湾村茶产业扶贫基地称重用于外销的茶叶。近年来,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依托附近山地资源,鼓励农民从事旅游服务、茶叶种植,摸索出一条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近两年来,金寨县也摸索出了一些创新做法,并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家庭实际,量化菜单、因户施策。在就业上创新开发村级公益性劳务岗位,让包括陈泽申在内的2066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在产业上实行阶梯式增收奖补政策,种植、养殖发展迅猛,加上奖补资金,全县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脱贫攻坚必须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大湾村依靠就业、产业‘两业’并进的发展思路,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大湾村党支部书记何家枝说,2016年大湾村脱贫18户63人,2017年脱贫31户105人,剩下的123户246人预计也将在两年内逐步脱贫。
大湾村的变化是金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目前金寨县贫困人口已由2015年底的2.92万户、8.43万人下降到1.65万户、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4.3%下降到6.79%,两年间实现了1.27万户、4.43万人脱贫。
(吴万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