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网讯:芒种时节刚过,徽州大地已是满目葱茏,到处是瓜果飘香的丽景,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在农作物之间,农民朋友清除杂草的身影。
走进东山村委会,坐班的村两委干部正在村支书孙金来的关注下,细心整理着各种档案。产业扶贫资料、贫困户手册等等,码得整整齐齐。
见到我们到来,村支书老孙连忙起身,把我们迎进会议室:“这几天,还真是有些忙,各级扶贫的检查组、指导组络绎不绝。”同行的老汪幽默地说,“东山成了当下扶贫的网红?”
稍坐片刻,村第一书记、扶贫队长蒋剑波大汗淋漓地走进会议室,一个劲地说道:“来迟了、来迟了。”言外之意是说,他没有及时迎接对口扶贫的区人大机关的同志,还补充说他正带着工作队的几名年轻人帮助困难户家庭整理了居家卫生。
老汪点头赞许,提出要去产业扶贫基地查看农作物的生长形势。在该村上叶村民组猕猴桃基地,眼前绿油油的藤蔓之间正灿烂着花朵,早熟品种的果实,沉甸甸地爬满支架,绵延于1.6公里山村公路两侧梯田里的120亩猕猴桃长势喜人,有三五个贫困户正在田垄之间整理枝条、清除杂草,见有来人笑了笑,并没有停止手中的农活。据介绍,村扶贫工作队会同村两委共同研究,已形成“支部+党员+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机制,可就近解决村中17户 “三无”贫困户的稳定增收。
在该村一个叫龙海口的莲藕基地,村民们正猫着腰移植莲藕,成片的莲藕基地里,或见随风摇曳的田田菜藕,或见蜻蜓点水样的观赏藕,还有几位农民工正手持喷枪,有条不紊地粉饰着观光栅栏。这是该村流转的25亩闲置水田,正在全力打造莲藕种植与农事观光游的风景地带。扶贫队长蒋剑波介绍说,“仅此一项目,就可以带动18户30名贫困农民人均年收入2500元”,面对正在检查指导工作的区扶贫办负责人补充说,“该基地的收入,80%用于村内公益性岗位开发,20%用在村级公益项目支出”。
位于黄山余脉的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东山村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新四军黄山游击队的物资中转站,自然村落多而分散,山地资源也较丰厚,西瓜、甘蔗、茭白、烟叶一直是村里传统的优势种植产业。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早在十年前,村里就成立了烟叶专业合作社,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实施产业化管理。近年来,经扶贫工作队的有效协调,探索出“合作社+种植大户+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除引领贫困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劳动力等要素入股外,参与合作社专业化服务获得工资等方式,以增加贫困人口的动态收入。同时,对上争取项目资金予以支持,把上年度以奖代补的35万元,直接注入基地,从而扩大了规模。今年,该村烟草基地已达640亩。望见成片的烟草田里,茁壮的烟草已长到半人多高,宽大肥厚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明晃晃的绿色。
据深入了解,该村嘉禾家庭农场种植小香薯300亩,农场主谢青果主动拿出30亩提供给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种植,除承诺田间管理的技术指导外,还以成本保底价回收成熟的小香薯。这其中凝聚着村党支部和扶贫工作队反反复复的对接工作。
产业扶贫是当下农村脱贫的上策,东山村党支部和扶贫工作队对此坚信不疑。在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村中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积极推进产业扶贫项目,不断探索并活化机制,不仅巩固了农村“双基”成果,还极大方便了当地农民就近务工,其中大多数为贫困户。据介绍,村里每年土地租金收入40万元,支付农民劳务工资300万元。2019年村里70岁的贫困户叶冬花在村中务工收入就有1.5万元。
近年来,东山村先后培育出猕猴桃、莲藕、中草药、烟叶和小香薯五大基地1105亩的种植产业,并以“四带一自”的扶贫模式,坚定了村里贫困户的信心和决心,持之以恒帮助贫困户稳定收入,实现真正脱贫。(汪晓东 叶秋红 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