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讯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为统筹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9月2日,记者从淮南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聚焦六稳六保加速经济发展”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淮南市推出了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贷款投放,千方百计稳企业、保就业。
据介绍,今年以来,在疫情与汛情叠加背景下,金融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和困难局面。在这一特殊时期和重大考验面前,人民银行淮南市中心支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以及上级行决策部署,围绕“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淮南市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为抗击疫情汛情、恢复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以实际行动彰显了责任担当。
推动货币政策工具直达实体经济。运用疫情防控3000亿专项再贷款工具,积极支持辖区重点企业加快生产疫情防控物资,全市共有17家疫情防控重点企业获得优惠利率信贷资金支持,金额2.95亿元、利率2.65%。大力推动5000亿、1万亿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在淮南落地,累计支持小微及涉农企业1909户次、15.0亿元。扎实推动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两项政策落地见效,到目前为止,辖内法人机构对普惠小微客户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贷款本金2.52亿元,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0.13亿元。
多措并举深化银企对接。推动“千名行长进万企”专项活动常态化开展,活动开展以来全市金融机构234名分支行行长累计走访企业1788家次。深化行业对接,按周调度金融机构对130家农业农村企业、40家文旅企业开展走访,实现对接全覆盖。用好安徽省“四送一服”平台,积极联络52户留言企业,并督促金融机构妥善解决企业诉求,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着力提升特殊时期金融服务效率。启动外汇“绿色通道”,在办理涉疫物资进出口、外贸企业分类监管及收付汇业务时简化审核手续,受到涉外经营主体广泛好评。强化征信服务,发挥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的产业链融资作用,帮助中小微企业盘活被占压资金。截至7月末,平台新增成交笔数62笔,成交金额17.6亿元。搭建资金拨付“快车道”,优化业务审核,及时为辖内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办理退税、拨付防疫及防汛专项资金、开立专门账户。截至7月末,累计拨付防疫专项资金2053笔,金额2.0亿元;防汛资金90笔、金额1094万元。自疫情发生以来,共计开立防疫相关账户35户。加大“干净钱”投放力度,结合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需要,指导银行对火车站、医院、工厂等重点单位开展上门收款、原封新券兑换服务,保障用钱安全。指导辖内商业银行对人员流动较大的重点场所开展上门收款服务、提供原封新券,累计提供零辅币120余万元。此外,中心支行注重发挥金融科技的优势,引导金融机构采取“在线”联系、“隔空”签字确认等“非接触式”服务方式办理授信、续贷等业务,确保特殊时期小微金融服务不断篇、不掉线,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渡过难关。中心支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和成效被《金融时报》报道。
各项政策效果逐渐显现。通过精准调控、精准服务、精准扶持“三个精准”,推动人民银行各项金融支持政策在辖区落地落实、效果不断显现。7月末,淮南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136.5亿元,增长8.7%,已超过2019年全年贷款增量,同比多增53.3亿元;其中,法人机构比年初增加43亿元,增长8.7%,同比多增19.8亿元。上半年,淮南市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5.88%、6.06%,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72、0.81个百分点。利率下行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据测算,今年上半年较去年同期,为全市小微企业和普惠小微企业分别节约利息成本约9454万元和8580万元,“融资贵”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引导全市金融机构采取多种措施将信贷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7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民营、小微、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分别为232.5亿元、391.6亿元、198.4亿元,比年初增速分别为8.75%、10.82%、8.88%,高出各项贷款增速0.03、2.09、0.16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余额169.2亿元,同比增长19.8%,高于各项贷款8.0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信用贷款占比达20.4%,比上年同期提升7.9个百分点。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为59.7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2.3%,其中,产业带动精准扶贫贷款余额38.7亿元,余额同比增长35.1%。
下一步,人民银行淮南市中心支行将继续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全力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督促银行业机构落实各项政策,特别是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政策,提高政策的“直达性”和“精准性”。二是进一步抓货币信贷政策的落实。中心支行将综合采用多种方式,对银行业机构政策落实情况核查,对推动不力的银行业机构,将综合采用管理手段加以督促。三是深入推动政银企对接。继续开展政策宣传和多种形式的对接活动,推动企业融资需求名单对接和政银企现场对接。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 吴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