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焦岗湖返回的路上,我一直在思索:是什么原因每天吸引着近万名的游客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在焦岗湖畔。是红莲姑娘那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还是那神秘而朴素的渔家传说,或是接天无垠的莲叶荷花和那层层密布的芦苇荡中,扑棱棱飞掠水面的水鸟和燕雀;还是那满湖的碧色生机,与生态之美和纯朴农人的憨笑打动着他们?大概就因为它是一个大大的“荷湖”吧。
应友人之邀去焦岗湖,适值夏至当天。以往此时的淮河,太阳炙烤大地,热辣辣得发烫。临近三十七八度的高温,会让人躲在哪儿都无精打采、百无聊赖,更别说出门行走、信步闲庭了。今年显然是个例外,前一时期的连天雨落,冷却了不少地火,气候虽说有些闷,但还是有风吹拂。雨也像算好了时节,休息日、夏至节居然风清气朗,头顶没有火毒的太阳,天底下还流淌着层层的云朵,让人有着轻松的心情。焦岗湖长长的堤坡边上,一大早就停放着挨挨挤挤的各式车辆。湖水荡漾,碧波拍岸的码头旁,陆续穿行弃岸登船的人们,一点也没看出些许那种暑天的慵懒倦怠,他们只是一个劲地低着头往画舫里钻,往快艇上跨,往小船中跃,生怕落后谁一步。
站在平坦整饬的湖中荷花岛上,极目远眺,垂柳依依,翠色浓郁的大堤,像一只绿色的长龙,绵延卧伏在偌大的湖面,一路延伸隐匿至湖心层层叠叠的芦苇荡里。微漾着波纹的水面,一道道苇墙,一片片荷叶铺展开去,塞满了眼帘。多望一会,眼界和心境会大了许多。水道上,忽隐忽现露出的快艇,尚未来及用眼光去细细捕获,便“嗡”的一声,拖着长长的白浪,遁入荷丛中或者苇荡里,寻不着踪迹,只留下随着湖风袅袅飘来的混杂了马达声响与船上人儿的乐笑声、欢呼声。
我们一行人,所乘的画舫有些古色古香的风格,窗棂雕花、修几扶椅、空间不是很大却也干净整洁,通透临风,视野开阔,十分的惬意舒服。船两边敞亮剔透的窗户,随着船的徐徐开动,送来了凉爽的风。让我此时不由想起了“------
小船儿轻轻推开波浪,迎风吹来了凉爽的风------”那首经典老歌。
船儿徐徐穿行在苇荡与荷花淀交相辉印的画图里,脚下是清灵灵的湖水,两边到处是高高低低、曲曲折折、密匝匝、绿油油、团簇簇的荷叶与苇丛。空气中弥满了花的馨香、荷莲的清香和芦苇的新香。船工介绍说荷花品种大大小小有56种之多。如果说远观荷花不够过瘾,那么就上长堤,顺栈道小桥走进万亩荷花淀去近观吧!那里一条用细木板铺就的约3米宽、数里长的木栈道,拐拐弯弯、曲曲折折地蜿蜒在高低错落、密密挨挨的荷花间。信步在木栈道上,空气中弥满了甘冽清醇的香,聆听着自小生在湖边的文友老陈带着乡土味的淮河谣曲,声情并茂讲述那支红莲的故事,哪里还有什么尘俗的烦恼和身心的疲劳。
在一方栈道的拐角驻足观看,荷花又在绿色大圆盘之间新冒出来。有的才刚刚展开三两片花瓣,如害羞的少女;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嫩的小莲蓬,像婴儿卷曲的小手;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纵目环望,荷花开了许多,荷叶高高低低、挤挤贴贴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又如舞场上的演员。这么多的荷花,白的、红的、粉红的、奶黄的、透明的、大的、小的,本土红莲、睡莲等,除了蓝色、黑色的荷花,差不多都有了。一朵有一朵的姿态,一朵有一朵的婀娜。看看这一朵很美,瞅瞅那一朵也很美,移动一步,又舍不得地回头顾盼。倘若把眼前的荷花看作大幅活的画卷,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试想当年朱自清先生如果有幸走入这荷花淀里,不知笔下是否该会写出比《荷塘月色》更为出彩的篇章?
程晋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