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讯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作为脱贫攻坚战中特殊的困难群体,不少残疾人由于身体或精神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丧失劳动能力,返贫风险高。 为了帮助脱贫后的残疾群体巩固脱贫成果,多管齐下防止返贫,近年来,合肥市肥东县残联坚持抓产业助残扶贫,实施鹅羊助残防返贫工程,采用“就业创业扶贫基地+贫困残疾户”形式,由基地为贫困残疾人家庭免费发放小羊崽、鹅苗、鸡苗、鸭苗饲养,变“输血”为“造血”,让残疾人在田间地头实现增收脱贫。
残联协理员上门指导饲养技术
“现在已经入冬了,天气寒冷,平时放羊的时候,尽量避开有露水的早上,多选择中午或下午时间段。” 初冬的晌午时分,在八斗镇塅谈村一老人的家中,八斗镇残联协理员正在上门进行饲养方面的技术指导。
听着协理员的详细指导,老人连连点头,并不时道着谢,“谢谢,你们考虑得真是太周到了,这扶贫羊可让我们老百姓得了实惠啊,简直就是我的‘摇钱树啊’。”
老人名叫谈社生,今年67岁,是八斗镇塅谈村的村民,一直以种地为生。因为患有听力残疾的妻子曹余英生活不能自理,加之有三个孩子, 洗衣做饭、抚养孩子的重担落在了谈社生一个人的身上,家里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的10亩农田,经济十分拮据,并成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后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地以及当地政府的照顾下,谈社生获得了一份公益性岗位——保洁员的工作,加之孩子们纷纷长大,谈社生一家成功脱贫。
“扶贫羊”让致富路上得意洋洋
2018年,合肥市肥东县实施“鹅羊助残防返贫”工程,县残联为他家发放3只羊,其中包括两只能繁的母羊。
领到了羊,可是如何让与黄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普通农民做到正确饲养呢?对此,县残联每年两次组织技术人员上门,就疾病防治、饲养管理以及饲养技术等方面对谈社生进行了详细的培训指导。
此后,谈社生便单独在院子里设置了羊圈,像“心肝宝贝”一样精心饲养着这三只羊:晨曦微露时,他会在出门前为它们“梳妆打扮”一番;风和日丽时,无论再忙他都会抽出时间带它们到家门口的草地上遛遛弯,放牧一下;白雪皑皑时,他会定时来羊圈查看,并准时送上美味的“大餐”……
在谈社生的精心照顾下,小羊崽慢慢长大,当年年底,两只母羊便顺利繁殖了四只小羊。第二年,四只小羊也相继长大,并繁殖了数只小羊,考虑到家里的羊圈面积较小,谈社生便十分不舍地卖掉了三只成年羊。“当时每只羊卖了两千元左右,好多人抢着买。”谈社生说道。
交谈间,看见天气不错,谈社生便拿起一根竹竿,带它们出门“遛遛弯”。伴随着阵阵吆喝声,一群小白羊兴高采烈地向田埂上、草丛里蹦去。看着眼前这些健壮的白羊,谈社生的脸上笑开了花。
“这些羊叫波杂羊,体型大,出肉率高,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平时吃玉米棒和青草,市场行情不错。”八斗镇残联协理员介绍道。
目前,谈社生家存栏9只羊,其中有4只待产。这些羊每年能为谈社生家带来七八千元的收入。“真的感谢残联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在脱贫致富路上有了盼头。”谈社生告诉记者。
畜禽养殖鼓起残疾人“钱袋子”
据了解,肥东县共有2.9万名持证残疾人,其中一批重度残疾贫困户因缺乏劳动能力,生活困难。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在通往小康的道路上,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愿景,肥东县残联认真探索扶贫新路子,通过畜禽养殖拓展残疾人增收渠道。
从2005年开始,肥东县残联实施‘扶贫助残百头小牛进农户’项目,每年为100户残疾人家庭免费发放一头小牛饲养。十多年来,共为1500多户残疾人家庭增收100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县残联又启动了“鹅羊助残防返贫”工程,采用“就业创业扶贫基地+贫困残疾户”形式,由基地为贫困残疾人家庭免费发放羊崽、鹅苗、鸡苗、鸭苗饲养,一改以往以送钱送物为主的救济式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巩固脱贫成果。
“鹅羊助残防返贫工程是以产业发展带动残疾特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从而提升贫困残疾人的内生动力。” 据肥东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李继海介绍,2019年,肥东县残联组织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为50户残疾人家庭每户发放3头山羊,繁殖生长,扶持三年,滚动发展。为107户残疾人家庭每户每批发放不少于100只白鹅饲养,每年养殖2批,每户可增收15000元。为50户残疾人家庭每户发放200只鸡苗饲养,每年每户可增收1万元。
而通过发展养殖业,残疾人纷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自力更生,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今年以来,肥东县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3438人全部实现脱贫。
(赵敏 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