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讯 在从事留守儿童日常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耐心,恒心,诚心和信心是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真正沉下身去,从围绕尊重孩子们的人格和成长环境的角度出发,和孩子们建立一种彼此信任、平等民主、和谐友爱的亲情关系,才能真正搭建起沟通孩子们情感交流的纽带。为此,关注孩子的生活现状、寻求学习帮助引导的契入点,在亲情关爱层面探寻情感缺少的具体缘由,多角度和孩子们一道参与健康向上的互助活动,缓解和消融留守儿童自闭、内向、消极生活倾向,为他们及时矫正因缺少父母日常陪伴而伴生的思想认知上的误解,及时和家长沟通陪伴孩子成长的全过程,这是农村建立儿童专干的初衷和使命。本文就是一名来自农村一线儿童专干的手稿,她以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为代表,展现儿童专干入行以来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生活、学习、思想、情趣等诸多方面带来的变化,真实感受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事例之一: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八斗镇大张社区有一位儿童,今年10岁。她的生活经历让人感到心酸:父亲在她幼年时去世,母亲改嫁,鲜少关心过孩子,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尽管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也很懂事。但每当看到同学的父母接他们放学回家时,孩子的眼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难过的表情。孩子的奶奶常说,这个孩子经常会一个人抱着父亲的照片躲在房间里哭。在上门访视中过程中,身为儿童专干的闫言就每次都要安慰孩子,嘱咐孩子要注意交通安全、饮食安全安全,从思想上对她进行开导,劝她多想开心的事情,有时闫言也会送一些孩子爱看的书,和孩子交流读书体会。一次,孩子在学校和同学玩皮筋时意外把胳膊摔断了,自己不敢和老师讲,只是一个人躲在教室里哭,幸好同学及时将信息反应给老师,孩子第一时间被送往医院,此时,孩子的心里更加渴望有父母亲人的陪伴和安慰,于是孩子只能打电话给改嫁之后的母亲,万般无奈之中,这位母亲买了一些零食,陪伴孩子一周。在走访后,闫言得知,这一个星期对于孩子来说是快乐又短暂的,这让闫言感到一种心理上的压抑和震撼。其实,日常生活的陪伴,便是孩子成长时期最好的呵护。于是乎,闫言在孩子生病期间,多次给孩子带去鱼和一些食品,还给孩子带去了由八斗镇政府捐赠的衣物。每次见面,闫言都会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和孩子聊一聊住院的心情,告诉孩子用有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让孩子坚强一些、快乐一些。随后,闫言又打电话和孩子的进行母亲,让这位母亲从关爱孩子的角度多多和孩子进行沟通、联系,尽可能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一段时期下来,孩子康复了,母子之间的亲情纽带也逐渐在凝固、结实,一个阳光、聪慧、爱生活的孩子渐渐走出阴霾,在新生活中健康成长。
事例二:
在同一个社区有一个10岁男孩,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地打工,对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有心无力。孩子日常都是年迈的奶奶照料。孩子有一段时间厌学情绪很高,不去上学,在家玩耍。老师多次上门劝学无效。得知这种情况,闫言随包村干部、镇督导员和关工委员等人一同上门了解情况。经了解,孩子很聪明,在校没有受到老师的训斥,打骂,也无校园暴力现象,就是单纯不想上学。及时监护人把孩子送去学校,他自己也是偷偷跑回家,不愿意呆在学校。于是,闫言一边联系孩子的监护人,履行监护义务,一边和孩子父亲取得联系,让孩子的父亲抽时间多多关心孩子,时常回来看望孩子或者多打电话。多用鼓励和激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和孩子交心。而闫言则加大上门访视频率,通过夸奖孩子勤快,聪明等方式,让孩子进一步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希望他在学习上努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在循循善诱,正面引导之下,这个孩子发现有更多的人在关心他,爱护他,渐渐地不再私自跑回家,躲学、厌学,而是按部就班上学,随着学习成绩的提升,孩子对学习的认知更加清晰,每次都会在第一时间和闫言交流学习进步的信息,孩子的自信心得到重塑。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是构建和谐农村的目标。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孩子的幸福感、安全感还是源自于父母的日常陪伴,但是大多数父母由于多种原因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给孩子造成一定的“代沟”。而作为儿童主任,其责任和使命就要发挥自己的爱和担当,以实际有效的行动和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儿童专干爱的滋润,心的呵护,情的温暖,才能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闫言口述,高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