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讯 “石头往这边倒,对对,倾斜成这个角度就行了。”7月中旬,在安徽省巢湖市槐林镇南大圩黄泥凼段,一位古稀老人指挥着运石车工作。一把铁锹,一双套鞋,雨天一件雨衣(或晴天一顶草帽),是他的全部“武装”。
这位老人名叫朱宝木,今年已72岁,是巢湖市槐林镇官塘村老校学员,住在黄泥凼附近。7月15日开始,槐林镇境内持续强降雨,朱宝木心里直打鼓,16日一大早,他匆匆扒了两口饭,赶紧来到黄泥凼圩堤上……
据官塘村党总支书记、老校校长魏志飞介绍,这次强降雨,他最担心老圩埂的黄泥凼段会出现险情,当时就想着:一定要再请朱宝木这位老人家“出山”指导。魏志飞没想到,7月16日清晨,他还没走到圩埂,就远远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朱宝木已经在巡堤查险了。“这段圩埂我太熟了,我从年轻时就参加防汛,雨要下得大、下得急我就担心这老圩埂啊,当年可是人工一担担土挑上来的,哪架得住这次的暴雨啊。”朱宝木说。
朱宝木是土生土长的官塘人,他从少儿时就在圩埂上玩,在圩堤边生活。几十年来,每次防汛抗洪,他都在圩埂上坚守。过去没有机械,他便跟随人们一起用扁担挑土加高加固圩埂,或是筑“土牛”支撑背水坡。朱宝木在长期的防汛工作中,练就出了过硬的本领,被大家亲切地称之为抗洪抢险“土专家”。
7月17日发现黄泥凼段出现第一处渗漏后,朱宝木便在圩埂上更加忙碌起来了。因为经验丰富,而且方法得当,朱宝木成了抢险现场的“参谋”。“这里还在冒水,但泥沙减少了,要多铺点黄沙……”“对,木桩从这边打下去,老吴,你从左边下去……”他配合村书记魏志飞等人,发现、处置大小渗漏、管涌十余处。就这样,朱宝木跟着大伙连续在大堤上奋战了20多天, 每天夜里还去圩埂上看看。
巡埂的值班人员看他实在是太累了,劝他休息一下,朱宝木总是说:“我不放心啊,虽然已发现的险情被控制了,巢湖、兆河水位也在慢慢下降了,但老堤长期浸泡在高水位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我们守护圩堤这么久了,不能松劲,我肯定要坚持到防汛取得最后胜利的那一天。” (汪雅 陈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