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体温36.5℃,请戴好口罩,少说话,不转悠,直接到车间上班。”5月25日上午,位于庐江县郭河镇福元街道的庐江县贤才男装公司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里,灯火通明,机声塔塔,一派火热的生产场景,厂区门口,一名身着蓝色工装的中年男子跛着右脚正忙着为上班员工发放口罩,测量体温。
他叫彭敬仓,现年49岁,贤才男装公司老板,残疾人企业家,庐江县郭河镇广寒村人,在当地老百姓眼里,人们一提起到这个人,都竖起大拇指,夸奖他是一位身残志不残、大胆创新、敢于闯市场、勇于攀登高峰的脱贫之星,新时代残疾人的楷模。
艰苦求学路
5岁那年,一场意外事故,造成彭敬仓右脚踝粉碎性骨折,从此落下终身残疾,走路一瘸一拐。小时候,他全家6口人,父母都是农民,兄弟姐妹吃喝拉撒全靠着从生产队承包的4亩耕地,生活捉襟见肘。从懂事开始,他幼小的心灵备受贫穷和疾病的折磨,上学时,因为学校远和走路慢,彭敬仓总是早早背起书包出发,有时早饭等不急,就干脆饿着肚子去上学,放牛和捡柴禾是每天放学回家的必备课,暑假期间还要参加一年一度最残酷的农活“双抢”,从小跟父母在地里辛苦劳作,使他养成了勤劳勇敢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上学苦点累点我不怕,就怕同学们嘲笑我欺侮我。”谈起当年读书经历,彭敬仓不好意思地笑了:“上体育课是最难堪的时候,我只能远远呆着,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跳着跑着,享受着运动快乐,那滋味真是欲哭无泪。”
彭敬仓说,别人瞧不起自己也就算了,最令他伤心的是,每到同村兄弟姐妹谈婚论嫁的日子,只要家里来了陌生客人,母亲总要让他回避,说是怕别人说三道四,也怕搅了好事。年龄虽小的他理解母亲的心情,只是很难接受。
彭敬仓从小痴迷服装,有事没事,他总爱“嗒嗒嗒”地踩踩母亲的缝纫机,有时拿着一块碎布条也能在机针下糊弄半天。当年缝纫机算是家中的宝贝,他如此折腾,没少挨父母的训斥。
1987年夏天,初中未毕业只有16岁的他,通过广播得知合肥有办服装培训班的消息,毅然揣着从邻居借来80元学费,步行50多公里求学省城,报考了合肥市常青服装技术培训学校,学习专业设计和制作,从此进入他神驰己往的“针线”事业。
勤劳打工路
1990年8月,19岁的彭敬仓以优异成绩从服装学校毕业后,揣上中专文凭,怀着梦想南下上海找工作。那时的沪上服装企业多为国营厂家,外地人很难进厂就业,由于人生地不熟,他只能四处奔波,饿了啃一口馒头,困了睡大桥底下,经过半个月的周折,在“不要工资,有吃有住就行”的软磨和祈求下,他破例成为国营浦东横浦西服厂的一名临时工人,负责熨烫服装,月工资180元。有了收入,他干得特别卖力。
实干创佳绩,爱拼才会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如鱼得水的彭敬仓,充分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辗转在服装缝制、裁剪、制板、面料等多个岗位,每天晚上干到10点,揣摩技术,学习经验,努力工作。6个月后,彭敬仓转为工厂正式职工,10个月的普工,9个月的班组长,6个月的车间主任,8个月的质检部经理,2年的销售部经理。5年时间里,彭敬仓突飞猛进,辗转在大上海闽行、松江3个工厂和1个贸易公司,凭着坚韧的品行和过硬的本领,实现了人生精彩的多级跳。
风雨创业路
1997年春天,彭敬仓经同事介绍,与同在工厂打工的徐玉霞结为伉俪,获得了残疾人生的甜蜜爱情。婚后的彭敬仓不甘平庸,踌躇满志,想干一番事业。经夫妻二人商量,怀揣积攒下来的1万元,与同伙来到松江区九亭镇办起了上海今才童服装打样中心。当年资金周转极度紧张,别人不肯借钱,怕他还不起。为了节省开支,他一边当“业务员”,经常搭乘货车前往沿海跑业务,一边当“技术员”,手把手教来这里做工的乡亲。创业过程中,苦和累自然不用说,一忙起来,彭敬仓还常常忘记自己是个残疾人。工人生产的第一批服装不合格,他主动承担责任,贷款赔偿客户1.2万元,同伙不理解,怕企业撑不下去,不久便退股走人。
从“打工仔”到“小掌柜”,面对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彭敬仓没有气馁,苦苦寻找转机。2001年2月,得知上海福利达制衣公司正在招商引资,他积极动员宁波一家服装外贸企业投资兴业,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浦东横浦西服厂一段时间面临停产,彭敬仓利用自己的人脉,为该厂介绍200万多元西裤订单。从创业初期的2间房屋、5台机械、7名工人,承接服装来料加工,获利微薄。到2012年的产值1000万元,拥有“今才童”、“贤才”两个服装品牌,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欧美等多个国家,彭敬仓在梦想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奋力拼搏。
有人说他傻,同行本是冤家,他却把钱让给别人赚,还培养竞争对手。有人说他爱出风头,为了出名不择手段。 “办企业不能只想着自己,利用掌握的资源,带领别人一起致富奔小康才是正道。”面对别人的不解和冷语,彭敬仓这样说。
“他衣着简朴,平易近人,没有架子,遇事总和大家商量,家父年老患病急需用钱,我试着向他借,他二话没说,当场支付1万元给我。”说起往事,员工张回凤对彭敬仓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3年秋天,忘我工作中的彭敬仓,突感肚子疼痛不适,经检查,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治疗期间,工厂生产的外销羽绒服,由于质量出现问题被退货罚款,企业被迫停产,债台高筑,双重打击下彭敬仓又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状态,2014年被广寒村群众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脱贫致富路
直面挫折不退缩,敢于面对人生。困境中彭敬仓的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回到家乡后,他一边治疗养病,一边谋划东山再起,2017年春季,在郭河镇的大力支持下,彭敬仓贷款100万元在福元街道新建了1000平米的厂房,购置100多台机械开始服装生产。
做的是来料加工,获利微薄,但不管厂里经营情况如何,彭敬仓始终坚守着一个准则,每到月底,都按时给工人发薪水。彭敬仓的这条准则,也牢牢地抓住了工人的心。这几年,不少服装加工企业都说“招工难”,在彭敬仓厂里这个问题不存在,工人来了就不愿走。经过危机的磨练和洗礼,凭借着个人诚信和行业人脉关系,彭敬仓的小厂越来越红火,特别是去年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络绎不绝,产品销往上海、昆山、福建等地,一年产值近200万元,实现了82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
克服自身残疾困难,在创业成长的道路上,彭敬仓一路走来,时刻不忘父辈“为孝之道,有家有德”的教诲,以一颗感恩之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贫困户有困难,他热心上门帮扶;企业职工家里有急事,他尽心服务;整治人居环境整治,他冲在前面。今年春节期间,身兼福元社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络员的彭敬仓,每天开车往返在街道和农贸市场,挨家挨户做工作,劝导群众认清疫情形势,不走访,不聚餐,减少人员流动。在他的倡导下,全村取消和延期办理红喜事8场47桌,3家棋牌室主动关门,有效地阻断了聚集性疫情发生。
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谈起企业的发展,身残志坚的服装追梦人彭敬仓有一幅更新更美的蓝图:“我想与县残联和商会合作,办好残疾人服装培训班,帮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既解决残疾人就业,又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朱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