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讯 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在颍州区三合镇王大郢村有这样一位身残志坚的贫困户——杨殿学。他今年78岁、年近耄耋,肢体2级残疾并患有股骨头坏死,2014年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尽管命运坎坷,但是杨殿学老人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自立自强并在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的帮扶下,于2017年实现如期光荣脱贫,脱贫后更加自强不息,依靠帮扶政策和自身勤奋劳动走上了致富之路。
产业扶贫给杨殿学及其家人带来了摆脱贫困的第一缕曙光,他因地制宜选择了种养结合、生态发展。自那以后,只要路过他家,不难看到这位腿脚不便的老人拄着拐杖、坐着板凳、艰难地挪动着,时而在菜地里收拾菜苗、清除杂草,时而在猪圈里喂食猪仔、清扫粪便。这些在平常人眼中都不算轻松的农活,对于一名年逾七旬、身患残疾的老人却是异常的负重和常人想不到的艰难。别人一次就能完成工作量,他要两次、三次才能勉强完成;别人两三个小时能够完成的工作,他要忙碌一天。超负荷劳作带来的劳累疲惫让他无数次跌倒,但每一次他都会咬紧牙关坚强地爬起来。
过程是艰苦的,收获是幸福的。这位“硬核”老人依靠自己的双手逐步富了起来,2016年养殖肥猪11头、收入1.4万元,种植蔬菜2.2亩、收入4000元;2017年养殖肥猪33头、收入6.3万元,种植蔬菜2.2亩、收入1万元。随着其生活各方面蒸蒸日上的时候,命运再次给了他一次重创,2018年老伴范秀兰突发脑出血并留下后遗症,家中唯一健全的劳动力也倒了下来。杨殿学老人依旧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一边精心照料生病的老伴,一边改种植大棚蔬菜,艰难之年种植收入仍有6000元,2019年种植大棚蔬菜收入1.4万元,2020年仍继续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基本可以保证脱贫后收入来源可持续性。
在杨殿学一家最困难的时候,政府再度伸出援助之手,三合镇政府主动为两位老人办理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帮助老人一家兜住了可能因病返贫的“安全网”、消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也让其在继续发展产业增收上更有信心。这些年,杨殿学坐在地上、板凳上劳作的身影映照了西瓜地、红薯田、蔬菜园中每一寸土地,一辆已略显几分破旧的助力电瓶车满载着老人辛勤汗水的果蔬,为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杨殿学和他老伴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政府的因户施策大力扶持,过上了脱贫致富的幸福生活。
回顾脱贫致富道路上的这些年艰辛历程,他感慨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各级党员干部的关心和帮扶,让我家能够摆脱贫困,逐渐走上致富之路”。精准扶贫,精准施策,春风送暖,杨殿学身残志坚、“硬核”脱贫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和赞扬!(车峰、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