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凯友、唐善金,你们把工友都喊一下,到休息房那里集合,车子等会过来接你们下班”,“小张,赶紧把今天采摘的新鲜莲蓬送到路口,带货到南京的车子马上要来了”……唐赢通过微信不断发出指令,井井有条地安排调度、分配生产任务。近日记者采访唐赢,他手机响个不停。他说,我们现在都靠手机接收农业信息服务,安排农业生产,在线销售农产品、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手机成了“掌上新农具”。
唐赢,1980年10月出生,贵池区墩上街道山湖村人。别看他是个“80后”,可在当地是个响当当的种田“老把式”。从20岁开始承包田地种植水稻,一直坚持到今天,流转田地越来越多,经营路子越来越广,种植效益也越来越明显。1998年初中一毕业,他就和本村人一道到温州打工,在一家螺丝厂做了几个月,感觉工作辛苦工资也不高,又特别地想家,索性背起铺盖就回来了。当时他叔叔正承包鱼塘养鱼,他就跟在叔叔后面一边看鱼塘,一边学着养鱼。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密集出台,他和叔叔在养鱼的同时,1999年将本村400亩滩涂承包下来,开始种植水稻,第一年就喜获丰收。尝到甜头后,从2000年开始,唐赢开始单干,从事水稻规模生产。尤其是2004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惠农的好政策、好措施,更加激发了他的种粮积极性。他一鼓作气,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到处寻租水田,跨村承包流转闲置农田,由2000年承租120亩水田慢慢发展到如今的1070亩,年产值近120万元。唐赢成为了当时贵池区第一个种植千亩以上种粮大户。由于年轻,接受农业科技能力强,他在水稻生产中虚心向农技人员请教,大胆选用育针香等优良品种,大力推行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并与粮食加工企业签订订单,是墩上街道第一批签订优质米订单生产的大户。他的水稻单产较周边农户平均水平高出10%,同时,所产出的大米质量在全区处于上乘,市场畅销,价格比常规水稻高出30%以上。一时间,连种植多年的农户打消了之前对他这个毛头小伙能不能种好田的怀疑,不禁纷纷对这位年轻人竖起了大拇指。
从2014年开始,唐赢发现单纯水稻种植效益逐渐走低,爱琢磨的他便开始发展多种经营。结合当地粮食滞销问题,在墩上街道、村两委的帮助下,他创办了赢亮水稻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粮食烘干厂,集种植、收购、加工农副产品一体化模式,每年烘干粮食可达1000多吨。与此同时,他在收购芡实和莲子等农产品时发现墩上街道水资源丰富,水生植物多,于是开始尝试种植芡实。经过几年摸索,他的芡实种植基地现已达到960亩,年产值140余万元。
每到插秧季节,他发现插秧的工人特别难找,而且会手工插秧的工人年龄越来越大,几乎普遍都在60岁以上。这件事给他刺激很大,四处考察学习后,于是决定走农业生产产业化、现代化的路子。近年来,先后购进了重型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灌溉等大型农机设备,替代人工的同时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大力推广应运直播、抛秧等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品质。从门外汉到新农人,唐赢不断探索运用新农具、新技术、新模式,破解传统生产方式遇到的难题,他成了大家口中的种田能手。
唐赢不仅有事业进取心,同时富有社会责任感。近年来,他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10户分红,2户贫困户就业;种植基地聘请长年工6个人,仅每年付出的工资多达30万元。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立即停运了与别人合伙经营的池州至上海的客运业务,以实际行动支持配合政府的疫情防控工作。防控期间,他还主动购买抗疫物资和慰问品,到周边4个防疫卡点开展慰问,向山湖村捐款2000元。
唐赢以其朴实勤劳的性格、独到经营的眼光和发展农业的毅力,成为新时代特色农业经营的成功代表,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在他的带动下,有不少年轻人甚至“90后”返乡从事农业种植和养殖,原本抛荒多年的田地成了“香饽饽”。他的创业事迹也得到各级的肯定: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被墩上街道办事处评为“个私经济发展能手”;2011年被墩上街道办事处评为“农村致富能手”;2012年被评为池州市农民创业带头人。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先后被评为“池州市粮食生产大户”“安徽省种粮大户”和“全国种粮大户”。
如今,唐赢过上了“城里有房、乡下有院”的惬意生活。“产业链条还能继续延伸。我们打算发展电商,让咱的大米‘飞’得更远;发展生态采摘,休闲垂钓,让一、二、三产融合起来。”面对朋友圈不断地点赞,唐赢又有了新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