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讯 过去,贫穷是晨光村是代名词,现在,桑葚成了晨光村的名片;过去,晨光村的村民以务农为生,集体经济一穷二白,现在,晨光村有了五大支柱企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万元;过去,晨光村位置偏僻,村容村貌破旧不堪,现在,晨光村不仅通了公交车,乡村旅游也搞得红红火火。
脱贫攻坚行动以来,亳州市谯城区观堂镇重点贫困村晨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晨光村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时,贫困户有105户206人,2016年出列贫困村。截止目前,晨光村贫困户还剩9户16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万元,先后被评为省级 AAA 级旅游乡村和优秀旅游乡村,正在大跨步迈向旅游强村。
变化一:“追梦”桑葚 打开晨光知名度
走在晨光村,随处可见桑葚的“身影”。
距离村部不远,有一座雕塑,主题是嘶吼的恐龙和奔跑的桑葚。只见桑葚身子前倾,一副全力奔跑的样子。紧挨着桑葚雕塑,就是晨光村的桑葚基地。晨光村的脱贫故事就要从这里说起。
2014年,晨光村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口帮扶。首任驻晨光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郑毅到任后,积极与省农科院对接开展合作,以村集体名义流转了33亩土地,种植优质桑树,打造桑葚基地,成为晨光村产业发展的“试验田”。
说起桑葚基地里的桑树,正在修剪树枝的脱贫户朱全民如数家珍,基地种植了7个桑葚品种,以大食为主,还有长果桑、四季桑等,结出的果子又大又甜,非常好吃。每年的桑葚采摘节,周边县市的游客都会蜂拥而至,很是热闹。
桑葚给晨光村带来了名气,也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朱全民在基地干活,每天有60元的工资,仅此一项一年就能增收两三千元,再加上政策帮扶,年收入达到一万多元,2017年光荣脱贫。像朱全民这样从桑葚基地受益的贫困户,晨光村共有20多名。
今年5月份,晨光村举办第五届桑葚采摘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桑葚销售遇阻,为此晨光村决定采用“直播带货”的形式销售桑葚。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直播,点击量接近13万人,还为桑葚基地带来4000余人(次)游客量。
“许多来采摘的客人都是通过直播了解到我们的采摘节,第一次接触直播销售,没有想到效果这么好,仅周末两天时间,我们光农产品就卖了一万多元。”现任晨光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朱贵德介绍说,今年村里的桑葚收入没有因疫情而下滑。
“直播带货”解决了桑葚的销售难题,也为桑葚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在晨光村即将建成的直播间里,记者看到了桑葚干、桑葚酒、桑葚汁等产品。朱贵德说,晨光村将围绕桑葚作文章,发展深加工,开发更多的桑葚产品,这样既能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让村民增收,还能减少市场行情影响,增加产品竞争力,让一年四季都有货可带。
从2015年开始,桑葚基地每年都能为晨光村带来5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收入,这只是看得到的收益,看不到的远不止如此。
变化二:五朵“金花” 强村富民结硕果
今年年初,常年在江苏南通服装厂打工的村民张建设,因疫情无法外出,这让他有了充足的时间来“了解”自己的村子。近年来晨光村的变化,让他既陌生又兴奋,于是下定了返乡创业的决心。
今年5月份,张建设的亳州市子桐家纺厂正式落地晨光村,生产四件套等床上用品,产品主要销往国外,投产以来经常出现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
“我是计件工资,一天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正在加工枕头套的村民段姓英高兴地说,以前她常年在南通的服装厂打工,几年前回家全职照看孙子。虽然才工作十几天,但段姓英技术功底还在,所以上手快、出活多,“我一个月应该能拿到5000块钱左右。”
在晨光村,不少村民都有在南通服装厂打工的经历,造就了一批技术工人,这也是张建设有信心在村里投资办厂的重要原因。不过,张建设更看重的是,晨光村村干部对他和厂里的支持和帮助,可以说是“保姆式”服务。
子桐家纺厂用工人数达到了上百人,由于没有厂房,不得不临时租用村民的房子,分散在四个地点生产。每次到家纺厂走访,朱贵德都很愧疚,“这是我们今年刚刚招商来的,也是村里最大的用工企业,没有厂房企业生产就上不去。”
在村部东边,晨光村党委书记张海正带着几名村干部热火朝天地量地,“子桐家纺厂的用地手续一批下来了我们就来量地了,争取早日开工。”
晨光村利用扶贫资金为企业建厂房,既能节约企业成本,又能为村里培养“摇钱树”。事实上,子桐家纺厂不是晨光村“筑巢引凤”的第一个受益者。
晨光村有个老村部,一直处于闲置状态。2018年,朱贵德一到任,就打起了老村部的“主意”,准备在里面建设烘干房,出租给企业或者家庭农场使用,村里收取租金。省文化和旅游厅非常支持朱贵德的想法,筹集了40万的帮扶资金,烘干房终于建起来了。
朱贵德说,建设烘干房花了50万元,因此村里开始定的租金是一年6万元,但不少企业反映租金有点高。后来,村里采用“放水养鱼”的做法,将年租金下调到3.8万元,只要能带动群众就业,村里少收点租金是值得的。
晨光村先后引进了安信户外用品有限公司、观北生态园管理有限公司、“晨光八里烘干房”合作社、宏鼎中药材合作社、子桐家纺厂等5家经营主体,就像五朵盛开的“金花”,照耀着晨光村产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贫困户和村民的就业的就业,壮大了集体经济。
朱贵德告诉记者,2019年,晨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万元,村里拨出40多万元,用于帮扶贫困户以及边缘户,确保全村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不落一人。
变化三:“两园一节” 乡村旅游展宏图
望着晨光村的标志性雕塑,几位正在晨光村游玩的游客不禁发问,为什么恐龙会成为晨光村的“吉祥物”呢?
原来在村部对面的观北生态园里,有一座“恐龙化石馆”。走进化石馆,5.7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2000多万年前的巨犀化石、800万年前的普鲁斯鳄……不同时期的生物化石齐聚一室,很是震撼。现在,化石馆已经成了晨光村的另一张“名片”。
观北生态园不仅有恐龙化石馆,还有中药科普和休闲采摘。“每个大棚纯收益在5000元以上。”正在采摘黄瓜的王文兵说,生态园占地400亩,由于老板忙不过来,去年他来到晨光村承包了16亩的大棚,发展蔬菜养殖,效益很不错。
在观北生态园,记者看到一个正在开挖的巨型水塘。朱贵德指着水塘说,生态园准备打造水上乐园,发展垂钓和水上娱乐项目,丰富经营业态。村里已经争取到40万的旅游资金,用于支持生态园的水上乐园建设。
自2014年脱贫攻坚开始以来,帮扶单位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根据晨光村的实际情况,将旅游作为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打造,已经形成了“两园一节”的旅游格局,即桑葚种植园(基地)、观北生态园和桑葚采摘节。
据统计,6年来晨光村共接待游客约6万多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万元,并带动12名贫困户脱贫,吸纳了周边近150余人的就业,2015年被原省旅游局确定为全省旅游扶贫试点村,并纳入了全省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2016年被确定为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2018年获评3A级旅游村庄。2020年,晨光村入选安徽省百佳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
乡村旅游带火经济发展,晨光村正在发生巨变。晨光全村总人口1110户4839人,总耕地面积7432亩。2014年,晨光村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有105户206人,2016年出列贫困村。目前,晨光村贫困户还剩9户16人,预计今年实现全部脱贫。
愿景:从旅游名村迈向旅游强村
在晨光村村部西边,一台挖土机正在清理刘杨河河道。为了治理刘杨河,今年村里争取到了70万的财政资金。治理后,河的东岸将种上低矮灌木,河的西岸将栽上高大的景观树,未来刘杨河将成为晨光村的景观河和核心旅游区。
在村部东边,晨光村农民文化乐园建设用地指标已经获批,规划图纸也已做好,村里正在做准备工作。很快,一座现代化、功能多样、设施齐全的文化乐园将呈现在村民和游客面前。晨光村的旅游事业将再上新台阶。
“我们不仅要做旅游名村,还要做旅游强村,让村民们从旅游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朱贵德坚定地说,近年来,晨光村依靠村集体经济,完善硬件设施,拓宽硬化村主干道,安装路灯;栽种“扶贫林”,增加绿化面积,引导群众做好房前屋后和村边、路边的绿化;加大投入文化建设,建成村级文化场所2个、移风易俗礼堂1座;在党群服务中心增设农家书屋、“农耕文化馆”、化石馆等,注重村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暮色时分,一辆公交车从观北生态园缓缓开出,中药科技学校学生王凯愉快地上了车,“这几年我们村变快真大,连旅游公交都来了,以后我们晨光村一定会越来越好,来旅游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苏士领 李鹏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 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