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 安徽财经网讯 谯城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属皖北贫困连片地区。2014年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202户72600人,贫困发生率4.95%;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1.02%。近年来,谯城区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提升脱贫攻坚信息数据质量作为扶贫开发信息工作的重点任务,以数据质量过硬促精准扶贫效果过硬,动态做好精准研判,分类施策,确保贫困群众真脱贫、不返贫,以信息攻坚促脱贫攻坚高质量,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配强队伍夯基础,合力构建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管理体系
脱贫攻坚信息数据是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基础,对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意义重大。谯城区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数据质量,始终把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管理摆到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位置。一是建立组织机构,2019年在党政机构改革中,区委区政府在区政府直属信息局的基础上成立数据资源管理局,设立研究应用中心,专司政务数据汇集共享应用工作。二是配齐配强人员,为进一步提升数据资源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应用,区委从数据资源管理部门选派1名副科级干部在扶贫部门挂职锻炼,专司脱贫攻坚大数据应用工作;全区275行政村配备275名扶贫档案员,实现了区、乡(镇)、村三级信息队伍全覆盖,分级管理扶贫信息系统。三是专人专职负责,根据信息采集、修改、研判、维护等工作流程,每年开展2次扶贫档案员业务知识培训,将大数据应用作为重点讲解内容,不断强化扶贫队伍信息化水平,为我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数据支撑。
亮明规矩强效能,注重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日常监管
抓好信息数据源头把控,是提升数据质量的关键。谯城区从强化业务管理、主动排查整改疑点数据、及时动态更新信息数据入手,积极主动筛查疑点,精准采集核实数据,强化日常工作落实,严把数据源头关口。
一是及时排查,主动整改问题。结合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和省市督查暗访反馈的疑点数据,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想办法,逐一整改实现问题“清零”;突出工作重点,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疑点数据,加强日常监测,每周一次自查,今年以来已累计自查贫困人口义务教育阶段未上学原因数据、贫困户收入信息、致富带头人信息、疫情期间外出务工信息等各类问题数据185条。坚持边查边改、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确保系统无逻辑错误数据,所有信息数据精准录入。
二是明确具体要求,主动减负增效。为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为基层减负工作要求,谯城区高度重视,明确提出除中央、省里要求外,各单位各部门不得要求镇村填报脱贫攻坚相关报表,不得增加贫困人口信息采集内容,确有必要的,均应通过国家、省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自动生成或通过数据比对获取。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政务数据资源,切实做到“数据多跑腿”“干部少跑路”。
三是协同联动加会商,主动共享数据。坚持对全区建档立卡数据进行常态化核准纠正,针对性建立数据应用联动和会商机制,完善数据共享交换制度,打破“信息孤岛”,打通“数据壁垒”。与公安、民政、医保、残联、住建、教育等行业部门单位开展数据比对,发现疑点数据,及时补充和完善建档立卡系统人口信息,实现政务数据互联互通。截至目前,反馈疑似问题信息1545条,核实修改信息1545条。
紧扣数据质量促成效,瞄准细节严督导一针一线绣精准
精准是脱贫攻坚的根本指针,扶贫数据精准是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谯城区坚持从细节入手,全面分析扶贫数据采集、校核、统计等各个流程环节,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提升扶贫数据质量促成效。
一是紧扣链条,促基础信息账实相符。针对扶贫数据采集源头面广点多的问题,定期开展数据清洗和部门数据交叉比对,发现逻辑错误和疑点问题,有目的性开展“四不两直”暗访,变盲目撒网为精准核实,确保问题真查真改,对扶贫系统数据、扶贫手册、贫困户实际三个方面逐人逐项把关,确保基础信息账实相符。
二是主动对标,促精准施策不少一户。根据建档立卡人员各类特征,综合分析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年龄、健康和生产要素等情况,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设定政策适用规则,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提高措施安排和帮扶工作精准度。
三是综合分析,促特殊群体不落一人。通过贫困户属性、致贫原因、健康状况、劳动能力等数据分析,科学分类,将整户80周岁以上老人、家中有一、二级智力或精神残疾人员等七类较为困难的特殊群体,逐一加强帮扶力量,提供个性化帮扶举措,促进脱贫路上不落一人。
四是动态监测,筑牢返贫致贫“防火墙”。综合分析家庭收入、务工情况、生产生活条件等数据,重点核查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已录入的边缘户1174户2312人、脱贫监测户718户1485人及动态管理监测过程中新发生的边缘户、脱贫监测户。精准锁定目标,划分风险等级,实时动态监测,建立帮扶机制,确保返贫致贫风险及时消除。
(亳州市谯城区扶贫开发局 曹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