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上午,记者从“美好安庆‘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发布会上获悉,自2017年试点推进林长制以来,安庆市林业治理方式明显转变。由过去林业部门“单兵作战”,到现在成为“一把手”工程,上下联动、网格化推进、实现“集团作战”,治理方式和效能大为提升。
生态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四年完成人工造林46.97万亩,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以上,其中长江岸线复绿补绿1.2万亩,改造芭茅山26万亩,超过前十年总和。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率和湿地保护率分别提高0.04、0.3和0.9个百分点。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面积与前四年相比分别降低77.6%和80.8%。
林业经济效益明显增强。林业经营主体达到2236个,高效林业基地年均增长10%,油茶面积88.5万亩、全省第二,蓝莓面积5万亩、长三角地区最大;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和现代林业示范区数量全省第一;2019年林业总产值451.5亿元,与改革前相比增长40.2%。
老百姓获得感明显提高。林业基地及产业发展带动42.6万户群众受益,其中贫困户10万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选聘7747名贫困户担任生态护林员,人均年补助超过8000元,实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
据了解,安庆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该市林业局荣获“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和“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称号。
安庆已逐步形成林长制“六个一”改革模式
一个规划体系。引入国家林草局规划院、经研中心和中国林科院专家组,编制“1+2+3”规划体系,经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领衔的专家组评审通过,认为安庆市编制林长制规划属全国首创,不仅对推动安庆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为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重要参考。结合《安庆市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行动方案》,评估三年规划实施成效,续编《安庆市林长制实施规划2021-2025》,持续系统推动“五绿并进”,将“五绿”任务落地落细落图。
一个责任体系。建立四级林长体系,划分3314个网格,设立林长6967名。市县两级出台统筹推进工作机制,严格包保、督察、调度、考核和执纪问责制度,坚持“月调度、季评价、年考核”,创新总林长“四不两直”督导、纪委监委交叉互查、宣传部门暗访等督导机制,落实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和提示单等“三单”制度,强化过程管控,实现闭环管理。
一个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聚焦林业经营主体需求,出台“1+N”政策体系,支持高效林业基地、林区道路、蓄水设施等建设,保障设施用地等要素供给。引入第三方评估2019年“1+N”政策成效,兑现奖补资金6751万元,其中市级4027万元,修订完善2020年若干政策。全市高效林业基地发展到197万亩,比改革前增长23%,林业经营主体数量达到2366个,比改革前增长91%。与国家农发行深度合作,开展全国首个林长制贷款试点,开发与林业生产周期相适应的中长期贷款,目前获批贷款36.765亿元,其中龙成集团获贷2.9亿元,成为林业经营主体贷款试点“全国第一单”。岳西县创新融资渠道,采取国有公司统借统还本金和利息,公开招投标择优选择中标企业,培育林业经营主体,获批中长期贷款4亿元,建设香榧和林下中药材基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一个地方性法规。今年1月1日起施行《安庆市实施林长制条例》,属全国首创。《条例》进一步明确各级林长、部门及经营主体的权责边界,将“五绿”纳入了法治化轨道,实现从“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的转变。今年以来,率先探索建立“林长+检察长”依法治林新模式,整合政治、行政和司法资源,推进管林治林长效常治。市县林长办设立“检察官工作室”11个,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和“周会商、月检查、季巡查”制度,受理涉林线索58件,立案31件,提出检察建议26件,举行公开听证会2场,问责林长2名。
一个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建立“1+7”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市政府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庆师范大学等合作,成立林业科技创新研究院,发布科技成果30项。今年8月,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率队考察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成立“4+1”专班,重点围绕三大体系,布局九大工程,实施林业科技项目40项。市财政列支专项经费300万元,重点扶持林业科技攻关项目8个。亚林所团队围绕“一亩山万元钱”目标,在太湖建成超产油茶示范基地,在桐城、望江开展薄壳山核桃良种栽培研究,结合“一村一品”在宜秀区推进甜柿项目,尤其是在岳西县菖蒲镇建立安徽省首个竹荪种植示范基地30亩,亩产效益超2万元,切实解决了竹林效益发挥不足问题。
一个林长制智慧平台。依托全国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建立林长制智慧平台,完善在线分析、智能查询、考核调度等八大功能,做到实时监管、在线调度,在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作创新示范交流。今年启动林长制智慧平台二期项目实施,计划投入1000万元,接入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地流转交易和古树名木保护等相关功能。
记者 王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