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宣城 > 正文

感受徽州的古朴与厚重

2019-06-11 11:30:33 来源:   编辑:曹开发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感受徽州的古朴与厚重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每次走进徽州,都有一种敬畏与惊奇的感受。难怪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会动情地吟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古学堂、古村落、古祠堂、古牌坊等,无不让人流连忘返,咏吟不绝。每当我倘佯在徽州古老而又神秘的历史文化天空下,时而让人驻足沉思;时而让人惊喜感叹;时而让人抒发胸意;时而让人发思古之幽情。深秋季节,我随省媒体釆访团赴徽州,追寻令人向往的古韵……。

古书院里闻书香

伴随着湖光山色,我们漫步走进了黟县宏村,踏着曲径通幽的深巷,漫步踏入古朴深深的古书院,漂亮的女导游对宏村这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著名风景区的景点了如指掌。听完了她描述的宏村牛水系的故事后,便引领我们走进了古色古香、典雅别致的南湖古书院。该书院厅堂高敞,楼阁玲珑,花园绿茵,景色宜人。导游边走边朗颂:“春读书,春风和,花香鸟韵助吟哦。夏读书,夏雨凉,薰风解暑扇文房。秋读书,秋月明,光联藜火耀三更。冬读书,冬雪霏,兽炉茶鼎伴书帏”。这是清代文人胡良筹在《四景读书歌》里描绘读书人和景、情景交融的诗篇。自身古书院,耳闻古诗篇,仿佛使人又闻页页书香。

徽州文风昌盛,夙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据古籍记载,徽州人好读书,即使村庄只有十来户人家,即使是穷乡僻壤,但琅琅的读书声仍不时地飘荡在空中,弥漫于山野。据清《江南通志》载,,在古徽州六县中,绩溪县〔现已划宣城市〕乃僻居皖南的一山陬小县,素称“宣歙之脊”,然“三五之家,不废诵读”。特别是绩溪县胡良筹的《四景读书歌》道出了徽州人读书在四季更替中勤究经史,晨曦夕照里泛读群书,激荡砥砺,怡然自得的绝妙之处。参观中,我们不时发现在画栋雕栏、气势恢宏的书院里,一副副与读书有关的楹联历历在目,如“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慈孝后先人伦乐地,读书朝夕学问性天”、“忠孝传家远,诗书济世长”、“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等。导游借题发挥地说,读书不仅能知廉耻,明义理,习礼乐,传孝义,更能藉此鱼跃龙门,跻身仕途。这就是徽州人热忱读书、乐以诗书、礼仪、训子的原因。

导游还告诉我们一个秘密,徽州的古书院,教学采取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老师进行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讲解、释疑。其课程一般分为诗歌、习礼、读书三大类,每天课程分为考德、背书诵书、习礼、读书和诗歌五节。既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又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可谓轻松活泼,寓教于乐。“最爱当年玉美堂,传家何有只文章。层轩邃宇怀先业,黄卷青灯毓后祥。地隔尘氛三经曲,风吹松桂一山香。何时与客携筇竹,来听书声绕屋长”。在黟县的西递古书院内文人胡成俊的这首《题汤烟樵松山书屋图》诗,朗朗上口,清新优美,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徽州古书院中年轻士子们认真读书和回答老师的问题和谐场景。

徽州的书院始发于北宋真宗景德年间,由绩溪桂枝书院发其端。北宋时期,赵宋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持长久治安,“兴文事,抑武事”,并一直把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和倡导科举作为工作重心。宋真宗以皇帝之尊作《劝学文》中号召“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更有“书中自有黄金屋”及“书中有女颜如玉”等之说。科举作为士子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得到了稳步推进,调动了有志之士的积极性。因此在徽州人的眼里,个人的升迁荣辱,进退得失同整个宗族的声誉荣耀密切有关,以科举人仕是光宗耀祖、提高本宗族地位的绝好途经。以商起家的吴氏在《家典》中郑重规定,要培植一两个器宇不凡、资禀聪慧的子弟成功走上科举之路,作为后人楷模,此乃党族之望,祖宗之光。据道光《徽州府志》记载,在宋至清前期800多年的时间,弹丸之地的徽州仅歙县、黟县、休宁、绩溪、祁门等五县,考中进士者就有1400多人。从顺治到道光的180年间,徽州府的进士就有500多名,在全国的科甲榜上名列前5名。“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三殿撰”说的是清乾隆年间徽州连出了3名状元,分别是休宁的黄轩、歙县的吴锡龄和金榜;同治十年间,歙县岩寺村〔今黄山市徽州区〕洪镔、郑村郑成章、潭渡村黄家惺和西溪村汪论一同考中进士并授翰林院庶吉士。因这四个村都座落在丰乐溪沿岸十里之内,故称“十里四翰林”。嘉靖四十四年,歙县人许国,考中进士。隆庆年间,明穆宗朱载圣赐给他一品级〔相当于副宰相级〕,出使朝鲜。万历十一年,晋少保衔,封武英殿大学士,并赐许国牌坊一座,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为牌访上额题写16个大字:“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殿大学士”。

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的歙县的紫阳书院,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教育中心,在徽州人士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时任户部尚书的曹文埴为该书院题写并筑“古紫阳书院”石门坊。仅此,一些长期在外营商、从政的远方游子,经常慷慨地捐银,以示自己事业成功、重文重教的义行之举。据不完全统计,从乾隆十四年到五十九年间,为修建紫阳书院捐银近30000两。

“状元事业由兹起,书院佳名万古留”。徽州古书院,创造中国古代人才的摇篮。1901年9月14日慈禧太后下令,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学堂。徽州古书院,让我们领略了徽州人教书育人的风彩。

古朴典雅徽祠堂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祠》诗里即景生情,描绘了其庙貌数楹,抒发了其临风结想。人则祠乎?祠岂人耶?可渭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走进徽州,在“粉墙矗矗,鸳瓦粼粼”的微州村落中,最显眼的建筑就是祠堂。民居簇拥,牌坊高照,把祠堂衬托得高大、庄严和气派。

导游告诉我们,徽州人建造祠堂的宗旨是为了尊祖敬宗,以申孝思。吴氏宗祠的“祠规”上说:“建祠庙,祀祖祢,虽非古制,而妥侑先灵,序次昭穆,春秋祭享,荐举蒸尝,实子孙报本追远之用心。且仲尼有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也就说,建造祠庙,让祖先的神灵有一个安身之处,藏神于佑室,让他们有个依靠。平时勤加祭祀,故不忘其本,知尊祖也。像黟县的西递村,胡氏建造的祠堂多达26处。宗祠为本始堂,总支祠为敬爱堂、常春堂,分支祠和家祠为仁让堂、崇礼堂、葆善堂、种德堂和节孝祠等。在古徽州的一府六县中,众多的族姓建祠堂、修宗谱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文化遗存。

座落在绩溪县龙川村的胡氏宗祠,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有“江南第一祠”之誉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宗祠占地面积1729平方米,建筑面积1564平方米。由照壁、泮池、门楼、天井、廊庑、正厅、厢房、寝楼和特祭祠等十个部分组成。建筑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手法,建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祠堂前的一方八字型的墙壁叫“照壁”,它不仅有遮挡视线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保住祠堂的灵气,衬托出祠堂的雄伟壮观,形成了“一条河流,一带平桥,青山绿水,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胡氏宗祠一进高过一进,后进厅要比前进厅高,这种采用逐进抬高的做法,不仅符合进深建筑的通风透光要求,也表达了徽州人企盼“步步高升”的良好愿望。胡氏宗祠的门楼为五凤楼,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开间,进深两间。建筑面积145平方米,由28根立桩和33根月梁组成主体结构。前后16架斗拱,将三个层次、五个屋顶屋檐前挑一米多。前后8大戗角,成凤凰展翅腾飞之势。胡氏宗祠的装饰集徽派建筑木砖石三雕和彩绘为一体。其庞大的建筑历经500年的沧桑,至今保存完好。幸存木雕的木雕作品有一千多件,被誉为“木雕艺术殿堂”。其分布在额坊、梁、柱、隔扇、雀替、斜掌、驼峰、斗拱、轩顶等十多个类型的大小部件上。雕刻内容有人物、飞禽、走兽、花卉、博古和标志物六个类型。祠堂内的月梁、雀替,全部采用浮雕、镂空雕刻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正厅和寝楼的一百多隔扇门裙板上,刻满了《荷花图》,导游说,因荷与“和”、“合”谐音,暗喻合族和睦,以求兴旺发达;莲与“怜”、“恋”谐音,亲人己远去,但子孙们仍恋恋不忘怀念祖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清白,表达每个家族成员都洁身自爱的美好祝愿。在这群雕中,不论是“九龙戏珠满天星”,还是“九狮滚珠遍地锦”;不论是兵多将广跃马扬刀,还是一泓池水涟漪荡漾,都给人留下巧夺天工的印象和美好的暇想。许多专家学者鉴赏评论胡氏宗祠的木雕说,“全国罕见,不愧为国宝。”

记者目睹胡氏宗祠前厅内的天井,是古徽州祠堂一个特殊结构。当地有句俗话:“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古徽州人聚水如聚财,下雨叫下金子,下雪叫下银子。天井上方承接的雨水也流入屋内天井水池中,所谓“四水归堂”,满足了徽州人“肥水不外流,财气不外泄”的风水心理。设立天井,不仅具有通风排水、采光纳气的功能,而且居家人端坐厅堂之上,能晨沐朝霞,夜观星斗,满足古徽州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胡氏宗祠后厅,是放置祖宗牌位的地方。龛座上陈放着列祖列宗有名望的牌位。龙川胡姓有1600多年的历史,传到当今“锦”字辈,计列48世。

绩溪县城区的周氏祠堂,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乾隆年间大修并扩建。花了7年零4个月时间,耗银16800两。其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法式,8只大钱角腾空四射,大小鸱吻相视无言,脊部花砖透雕竖砌,无数脊兽昂首站立,墙头绿草丛生,使周氏祠堂显得格外古雅、幽谧、诱人。特别是周氏祠堂内的“三雕”,被专家称为“世上一绝”。其木雕、砖雕、石雕的技艺可谓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它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重要的是我国古代珍贵的历史文物。尔今,绩溪县委、县政府把周氏祠堂作为“徽州三雕博物馆”,用来展示古代徽州人的勤劳和智慧。徽州人说,

徽风流韵石牌坊

歙县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之一。北宋宣和三年,改歙县为徽州,故又称之为“老徽州府”,至今以徽城而闻名遐尔。

我们漫步歙县街头,这里耸立着一座宏伟精致、造型奇特的石牌坊----许国牌坊。它庄重古朴,堂皇典雅,又俗称“八脚牌坊”,可谓举世无双。据导游介绍,这座门楼式、跨街而立的石牌坊,建于明朝万历12年〔公元1584年〕。四面八柱,各联梁枋。平面呈“口”字形。牌坊高为11.4米,南北长11.5米,东西宽6.8米。有脊、吻、斗拱、雀替,仿照木结构打眼椎连接而成。通体采用质地坚美的茶青石,石料宏大厚实。据说,有的重达四、五吨。我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在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条件下,能将如此笨重的巨石吊运到10多米高的空间,按椎合缝,而至今已历400多个寒暑,却毫不错动,巍然屹立。堪称人间的一件美妙的杰作、一座精致的“城雕”、一尊璀灿的“国宝”,它是我国建筑艺术与人文精神构筑起的一首首“凝固的音乐”,奏响的“千古绝唱”,现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记者目睹许国牌坊,其结构匀称和谐,轮廓优美高雅。牌坊的每一筑柱、匾额、梁枋、斗拱、雀替,部饰以精美的雕刻图案,如“巨龙飞腾”、“瑞鹤祥云”、“鱼跃龙门”、“威凤祥麟”等,云腾浪涌,飘逸流转。雕刻工艺精采非凡,塑造画面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导游为我们讲了许国的故事。许国牌坊是为嘉靖四十四年许国进士而建。许国,歙县人,隆庆年间,明穆宗朱载圣赐给他一品级〔相当于副宰相级〕,出使朝鲜。万历十一年,因许国在云南平叛“决策有功”,晋少保衔,封武英殿大学士,并赐这座牌坊。牌坊上额大字所书“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殿大学士”,是许国一生担任的主要官职;“上台元老”,是三朝元老的意思;“先学后臣”,是说许国凭着文才走上仕途的。导游还说,牌坊上貌丰骨劲,挥洒自如的题字,是出自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之手笔。

上午11点多,我们乘车西行。约10多分钟,中巴车在歙县西乡棠樾村村头停下。下车后景象蔚为大观。兰天白云下,青山碧水旁,7座石牌坊呈一字形排开,高高耸立在村头的大路上,映着两侧荷塘绿色,显得巍峨壮观。导游是一位20多岁的姑娘,是棠樾村鲍家后代,她兴致勃勃地问我们介绍,这叫棠樾牌坊群,分别建于明、清两代,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这气派无比的牌坊群,是朝庭为旌表这个村里鲍氏人家“忠、孝、节、义”的德行而建的。他们分别是“鲍象贤尚书坊”、“鲍逢昌孝子坊”、“鲍义渊妻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龄妻节孝坊”、“慈孝里坊”和“鲍灿寺子坊”等。高大雄伟,阔绰华丽,四柱三楼,各具千秋,给山村增添了无限风姿。年轻的女导游自豪并风趣地说,一座牌坊传颂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据《歙县志》记载,嘉庆十年〔1805年〕徽商巨贾、两淮盐运使鲍漱芳,子成父业,为了支援灾区,慷慨解囊,先后为洪泽湖决堤捐米6万担;为淮河、黄河流域水灾捐麦4万担;为六塘河改道“集众输银300万两”等,故“以屡次捐输,叠奉恩旨,从优议叙,加十级”,深得乾隆皇帝赞赏,于是赐建了这座“乐善好施坊”,以示表彰棠樾人“乐善好施”的精神。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导游又告诉我们“鲍逢昌孝子坊”的故事,这是一座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的“孝”字石坊。明末天下大乱,鲍逢昌的父亲只身在外经商,多年无音信。顺治三年,14岁的小逢昌沿途气讨,四处寻找。三年间终于找到了落魄患病的父亲。他一面为其父背上的疽疮吮脓,一面扶父回到家中。当时,母亲也病危在床,小逢昌按一郎中指点,历经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赴浙江桐庐攀崖采回了“真乳香”草药,终于治愈了母亲的疾病。族人称之为“天鉴精诚”、“孝愈其亲”。于是向朝廷请柬表彰,朝廷当即下旨旌表,称赞他“天鉴精诚”、“人钦真孝”,建树此坊,传誉后世。乾隆皇帝还特为村头鲍氏宗祠堂亲笔赠联:“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以示对棠樾人慈孝忠义的褒奖。

桃花源里古村落

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的徽州古村落,幢幢粉壁黛瓦,排排犬牙交错,户户飞檐翘角,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徽州历史文化的浓郁气息,催人去探寻徽州古老和神秘……

导游介绍,徽州古村落至今保持了完整的明清时期的村落原型格局,整体构筑精巧,空间层次丰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有着显著独特的地域特色。

走进宏村村口,老树、古宅、画桥在碧蓝的湖水映衬下,十分迷人,令人陶醉,恰似一幅天然的水彩画,据介绍,眼前的南湖,素有“黄山脚下小西湖”美称,清代诗人汪彤霞在《南湖春晓》中云:“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间水鸟啼。杨柳含颦桃带笑,一鞭呤过画桥边”。又称:“春来桃红染湖水,夏日绿荷映碧天。”宏村占地28公顷,地理风光形以卧牛形。有趣的是村后耸峙高昂的雷岗山似牛头,山顶古木似牛角,山下古民居群似牛的身躯,村中的月塘似牛胃,穿村绕户的小溪似牛肠,村前的南湖似牛肚,村边河流上的4座木板桥似牛的蹄子。整个村落尤如一头悠闲的神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间。游览中,记者有意地询问了一当地农民,道出了其别出心裁的水系设计。清澈见底穿村过户的牛肠小溪不仅解决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及未妨溪路边,家家门前有清泉”的美妙格局。据导游介绍,整个牛形村落的设计与建造整整花了130多年,仅风水先生察看地势、审视山川走向就用了10年时间。

经过800多年风雨沧桑的宏村,今仍然较好地保存明清民居有137幢。记者目睹有“民间故宫”誉称的承志堂及其大院;有气势恢宏的“乐贤堂”、“三立堂”以及多私家园林式小院;还有月塘北畔居中的汪氏崇祠的“乐叙堂”;以及南北岸的“以文家塾”——南湖书院。这些古民居古朴典雅,画栋雕梁充分体现清代平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相传明朝江西状元罗洪先来宏村访友时,把宏村誉为神仙居住的地方。当今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一聿铭游览宏村时留言道:“黟县宏村建筑物是国家的瑰宝”。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一教授赞美宏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间艺术杰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先生情不自禁地称之为“世界第一村”。

西递村距黟县城北10余公里,驱车约20分钟到达村口。导游说,西递村占地20多公顷,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300米,至今依然完好地保存着120多幢明清邸宅。游览中,我们发现,这些明清邸宅,清一色徽派建筑特色。洁白的马头墙,黝黑的屋脊瓦,曲径通幽小巷,阡陌交错石道。檐牙高啄,参差错落,或毗连而建,或独立而筑。那黑与白的对比,虚与实的映衬,光与影的和谐,深与浅的呼应,依势而建的布局与自然环境十分得体、统一。砖雕、木雕、石雕的灵活动用,使其显露出几多文化气息,透射着几分儒雅、几分恬淡、几分闲适。

西递的历史是厚重的。自北宋皇祜年间始建,距今已近千年,是胡氏宗族聚居之地。相传,胡氏始祖本是唐王李后裔,为避难改为胡姓。公元1077年,对风水颇有研究的胡氏五世祖,途经西递,见这里溪水逆东西行,认为是风水宝地,遂举家迁来营房聚落。从而,在这块土地上写下了近千年繁衍生息、不懈创造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宗族兴衰的历史画卷。

西递人个个是精明的生意人。300多户人家几乎每家经商。步入庭院,你会发现每家厅堂、门楼、天井、巷道都摆着令人目不暇接的书画、笔砚、观赏石和古玩等千姿百态的工艺品。当你一走进时,主人便笑脸相迎,连声说:“看看吧,不买不要紧。”这里经商,“说实价,不还价”,好一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官商”气派。记者在观赏时便问一位青年主人才悟道:他们有一个自信点就是,当你穿堂过巷在欣赏建筑艺术时,不可能不浏览这些艺术商品。难怪我们的一位记者毫不犹豫地花上120元购买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古条幅画。回来的路上,我不由想到环境就是效益的话题。是的,西递人就是利用这种精湛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的环境打开了致富的大门,成为招财一大“法宝”,不得不令人叫绝!2000年11月29日,联合国第24届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宏村和西递古村落双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逢哪用通姓名,但问高居何处村。”说的是徽州人路上相见,互相招呼,无须报出各自姓名,只要说出住在哪个村子,那么你的姓氏自然也就清楚了。因此,徽州境内不少村落都是以姓氏来命名的。据《新安名族志》记载,仅歙县就有近二十个族是用自己的族姓来命名的,像黄村、姚村、洪村、王村、

芮海林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曹开发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