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法律之帆 为青春护航
——宁国市法院少年法庭荣膺全国“青少年维权岗”称号
近日,一份沉甸甸的奖牌送到了宁国市法院。3月26日,宁国市法院少年法庭荣膺2016-2018年度全国“青少年维权岗”称号,全国仅65家法院获此殊荣。宁国市法院也成为全省法院系统两家国家级青少年维权单位之一、全国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的先进典型。
勇创新、善作为。2015年底,宁国市法院率先在宣城市成立首个具有独立建制的少年法庭,专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组建以来,少年法庭坚持“圆桌审判”,秉持执法如水理念,积极探索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专门适用于未成年人案件的审判制度和工作机制。其中,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特色制度入选全省法院“巾帼志愿服务十大创新案例”,“青少年心理工作室”获第三批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依托多年审判工作经验,少年法庭将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向社会延伸,形成审判教育、联合帮教、微信帮教、远程探视、亲职教育“五大平台”特色工作制度,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与司法保护于一体,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安徽法制报》、《宣城日报》等多家国家、省、市级媒体对宁国市法院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特色制度及做法进行了整版面、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2017年,成功争创首批宣城市、宁国市级共青团员先锋岗(队),并获宁国市“青年文明号”称号。
真干事、会干事。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寓教于审”工作方法,秉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积极开展庭前、庭中和判后教育感化工作,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心理干预、社会调查、社区矫正一体化建设等制度,依法维护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依托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青少年心理工作室”,总结出一系列适合于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庭审方式方法,实现心理干预“无缝化”、庭审教育“一体化”、 帮教工作“基地化”、 帮教平台“信息化”、 亲职教育“平台化”、 法制宣传“社会化”,取得了良好效果,全庭综合审判质效常年稳居全院前列。主动延伸审判职能,组织开展“中学生当审判长”、“司法公开日之今天我是小法官”活动,启动“全市小法官培养计划”;开展“刑事法庭进校园”,组织未成年人旁听庭审;召开“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举办校园专场新闻发布会;开展“12.4国家宪法日”、“禁毒宣传日”等专题法制教育活动,法治副校长送法进校园,广大青少年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意识不断增强,自我防范能力日趋提升。
讲理想、守信念。宁国市法院少年法庭干警平均年龄33岁,他们胸怀理想、立足本职,锲而不舍、披荆斩棘。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工作目标,始终把公正视为司法的灵魂,恪守法官职业道德,法理并存,刚柔并济,用法教育孩子,用爱浇灌未来,认真对待每一件案件,关怀呵护每一位失足未成年人。庭前调查走访、庭中寓教于审、庭后回访帮教、庭外宣传预防,判后继续跟进与失足少年的联系与沟通,给予关心和鼓励。工作中,干事与干净为一身、勤政与廉政于一体,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守纪律、讲规矩,坚持以廉洁为公正办案之根本,无违法、违纪及重大过失情况发生。
少年司法是国家法治进步、司法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司法人权保障的重要体现。两年多来,这支年轻的队伍认真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牢固树立儿童利益最大化司法理念,准确把握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规律,积极延伸审判职能,探索立体式、全方位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之路。期间,共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68件115人,挽救未成年服刑人员115人,帮助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
叶武兵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曹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