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商学院 > 正文

合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思考与路径

2019-11-05 08:51:59 来源:安徽大学商学院   编辑:刘珍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年来,合肥正以日月换新颜的雄心推动制造业迅猛发展,明星企业灿若星辰,但是多年来合肥制造业主要以粗放式增长的模式发展,在大规模生产和人口成本的红利尚未褪去之前,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路径就是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和收入,再将收入投入到增产当中去。但近两年,龙头企业的规模效应带来的技术和模式的壁垒愈发明显,而在愈发严格的环保政策、不断提高的人力成本的影响下,生存状况堪忧。向智能化、服务化和绿色化转型是保证企业未来生存的唯一方式,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合肥制造业发展现状与特色

1、规模不断扩大,实力逐渐增强

2019年上半年,合肥222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8.7%,分别高出全国、全省2.7和0.4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等六大主导产业继续提速,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65.0%,增加值增长12.8%,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为95.4%,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2、产业门类齐全,结构优化升级

合肥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综合性制造业体系,现已拥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装备制造向高端装备领域提档,工程机械、大型成套装备的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国内前列,并加速在数控机床、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装备细分领域形成新优势。

3、创新能力提升,集群优势明显

全市大企业实现企业技术中心全覆盖,已拥有4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总数均居全国省会城市前三;全市制造业研发机构数、研发投入额、研发人员数、授权专利量占全市总量70%。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为50.8%和57.3%,智能语音、“中国声谷”、集成电路、光伏产业等产业发展均居全国前列。

4、制造转为智造,发展凸显绿色

到2018年底,全市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73.1%、55.2%。“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协同研发制造、定制化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服务等模式在家电、建材家居、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加速推广,涌现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9家。

二、合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1、制造业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有哪些?

(1)制造业企业工人培养周期长,员工的稳定性差,制造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2)资本市场急于赚快钱的思想干扰了制造业企业家认真经营公司决心。

(3)融资难、创新难,依然是当前众多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共同烦恼。

(4)在研发领域,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

2、合肥市制造业优劣势怎么看?

(1)目前合肥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五低”分别是研发投入明显偏低、增值率很低、利润率与国外相比明显偏低、国际化率低和人均产出率低问题仍然存在。

(2)制造业首先面临的是“四基”不强,即在基础原材料、基础工业、基础元器件、基础技术方面亟须提升。

(3)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严重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4)我们拥有最大的消费市场、完整的产业配套和强大的基础设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技术工人和中高端研发人员,这是新的人才红利。此外,我们还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全可以在某些领域实现换道超车。

3、如何转向高质量发展?

(1)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政府主要是搭平台、优环境、建生态、补短板、稳预期。

(2)政府要在强化国家战略引领、建立良好创新生态、优化产业结构、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

(3)抓住数字化、智能化机遇,打通传统企业的研发、设计、制造、交付等环节,提高产业的协作效率;在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方面,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把吸收、消化和再创新结合起来,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

三、合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对策

1、全面发展智能制造业:合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发展基础。合肥初步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制造到系统集成应用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智能制造研发、设计咨询、核心制造、系统集成、工程建设安装调试、投资运营等全产业链的工业体系。

发展思路。夯实基础;重点突破;高端引领;联动发展;协同创新。

发展重点。(1)智能产品。包括智能色选设备,智能包装设备、医疗机器人、3D打印机等。(2)智能装备。包括工业机器人,电子产品制造数字化车间,智能植物工厂,智能农业装备等。(3)智能关键部件。重点发展半导体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家用电器、光学等检测传感器等。(4)智能服务。重点发展基于知识的产品绿色与生态化设计技术、产品人文与情感化创意设计技术、工业设计技术,发展物联网、机联网等产品远程监控平台等。

2、优化发展制造服务业:合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升路径

发展基础。2017年,合肥市共有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企业1842家,较上年增加271家;实现营业收入1146.65亿元,跨上千亿元台阶,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达77.8%。目前,合肥共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5个,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0个,研发、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也陆续投入使用,制造服务业的供给能力急剧增强。

发展思路。坚持规划指导、持续发展;坚持市场主导、集约发展;坚持创新引领、特色发展;坚持重点突破、错位发展。

发展重点。(1)科技服务业。布局发展基础科学研发、机械制造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和生物医学等主导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科技研发策源地。(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布局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12个产业方向,着力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3)现代物流业构建服务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商产业的智能物流体系为导向,打造国际配送能力立体网络,实现全方位服务功能,建成国际电商物流产业集群。(4)金融服务业。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探索建立长三角中心城市金融合作机制,积极谋划合肥金融业在长三角中的定位,打造长三角西翼区域性金融中心。

(三)培育发展绿色制造业:合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发展基础。近年来,合肥市能源耗费的增速有所减缓,能源的利用率显著提高。由注重局部转向注重设计开发、工艺技术进步、有毒有害物质替代等全过程。另外,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实施数量增多,市内各类有害污染物的排放量明显减少。

发展思路。创新驱动,绿色引导;政策引领,市场推动;改造存量,优化增量;全面推进,把握重点。

发展重点。(1)提升节能水平,实现节约发展。推广原料技术路线优化、流程再造等技术,提升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2)提高清洁能力,降低有害排放。组织实施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减少我市大气污染和水污染。(3)加强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升级。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向规模化发展。(4)壮大环保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实施重点产业化示范和规模化应用项目,打造节能装备研发制造产业基地。

随着这几年工业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巨大进步。工业互联网平台凭借先进的计算架构和高性能的云计算基础设施,能够实现对海量异构数据的集成、存储与计算,解决工业数据处理爆炸式增长与现有工业系统计算能力不相匹配的问题,加快制造业以数据为驱动的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

(本文受到合肥市省市领导圈定课题“合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SQKT201905)以及2019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重大项目“安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研究”的资助。)

(安徽大学商学院 :刘景东)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