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记者 “现在,我每月的低保金涨到了570元,更加坚定了全家人生活的信心、脱贫的决心。”低保金的逐年提标,让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农村低保对象顾娟和家人的心里暖暖的。
顾娟和家人的“幸福感”,得益于淮南市建立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使社会保障标准与经济生活水平相协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制度,淮南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别建立于1997年和2005年。近年来,我市不断扩大保障范围,低保对象的覆盖范围由最初的收入型贫困家庭扩大到因残、因病等刚性支出型贫困家庭,累计14次提高保障标准。”市民政局低保管理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18年7月1日起,市辖区和凤台县率先实现了城乡低保统筹,月保障标准统一提高到570元/人,增幅分别为8.6%和70%,全市累计保障124.6万人次、发放保障资金4.338亿元;到2020年,全市将全面实现城乡低保统筹管理。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淮南市聚焦“精准识别”“精准救助”,根据低保家庭人口结构和收入来源变化情况,分成A、B、C三类,实行分类施保、定期核查、动态管理,确保惠及最困难群众。家庭成员中有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并且收入基本无变化的家庭纳入A类保障;家庭成员中有老年人、未成年人、三级以下残疾人并且短期内收入变化不大的家庭纳入B类保障;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并且收入来源不固定的家庭纳入C类保障。同时,坚持对A类、B类家庭每年核查一次;对C类家庭每半年核查一次。此外,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推动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现低保线与贫困线“两线合一”;坚持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动态管理、资源统筹的原则,精准识别农村贫困人口,及时将符合扶贫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切实发挥低保兜底保障功能。
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平公开公正是核心。我市着力打造“阳光低保”,于2013年成立了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于2016年启用了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对申请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核查。同时,建立了公示制度,在市、县(区)民政部门网站及其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进行长期公示, 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监督。此外,持续开展最低生活保障“优亲厚友、寻租谋私”专项整治、社保兜底脱贫清理整顿等各类专项行动,建立了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民委员会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有效杜绝了“人情保”“关系保”,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的效果如何,困难群众最有话语权。淮南市着力打造群众“满意低保”,2018年市级安排137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社会救助综合信息服务三级网络平台建设。目前,平台已正式投入运营,全市城乡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特困供养人员等各项社会救助事项均可从网上申请审核审批,实现了社会救助“标准化、精准化、无纸化、多元化、一体化”的五化管理模式,形成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快速响应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不跑路”的目标。同时,加强社会宣传,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入社会救助,实现困难群众需求与社会力量的有效对接,为社会救助工作注入了新动力。
朱庆磊 记者 吴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