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讯 为了进一步拓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当中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就业渠道,增加稳定收入,古城镇坚持从技能培训、劳务输出优先、基础教育投入、远程教育输送、送科技下乡、落实残疾人就业、提供毕业学子岗位设置和信息输送,直至让有能力的对象户在家门口的扶贫产业园、合作社务工上班等形式,充分挖掘各种力量,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让400余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二次”就业,达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
道路养护员、村组保洁员、合作社股民、扶贫产业基地务工者、帮扶车间工人、保育员、餐饮服务员、企业安全员等一系列新的岗位,让他们有了可用武之地,输血演变成自身造血,成效明显。同时,该镇分批次、有针对性地为240名贫困劳动人口免费提供种养业、农技、农副产品加工、电商网络销售、手工制作、家政服务等职业培训,让贫困户有一技之长,增强就业能力。在嘉来苗木花卉基地、四季青和世昌合作社等重点帮扶基地,镇村两级联系这些进住古城企业、经商创业的成功人士,鼓励他们接纳更多适合贫困人口务工,实现“家门口”打工,仅此一项解决就业134人。再者就是开发公益岗位,让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担任村级“八大员”,发挥他们主动参与村级管理的潜能。杨塘食品加工厂、残疾人扶贫车间等企业积极吸纳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者从事简单的手工操作,分拣、加工、手工制作等形式的劳务,让28名残疾对象实现居家就业愿望。此外,江淮扶贫产业园、松王扶贫旅游等一系列项目全面开发,让两个贫困村提前摆脱贫困序列,自食其力和项目带动,让村级发展有了新能源、新动力。
(高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