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讯 雄伟的大别山,一路蜿蜒,在这百余里的山峦中——肥西的大潜山,皖中粮仓,翠竹青青,人杰地灵,在晚清走出了一大批淮军将领。建设新农村,留住乡愁,打造当代农村的青山绿水,肥西县铭传乡青年农民汪昌聪、钱玲夫妇回到家乡,吹响了返乡创业的号角,通过稻虾共养带动群众致富,谱写一曲新时代赞歌。
(小标)大山儿女返乡创业
滁河干渠穿越安徽肥西聚星乡,灌溉千亩良田。
改革开放前,这里交通闭塞,当地群众靠栽种一年一季水稻,栽桑养蚕。山林深处,土坯墙茅草篷,亟待时代的滂湃浪潮。
在市场经济的号召下,年轻人走出家门到南方和大都市打工。
当地村民汪昌聪很小就走出大山,来到合肥打工,他学习烹调技术,在一家饭店当厨师。在打工过程中,认识工友钱玲,两人在亲朋好友资助下,开了一家饭店。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夫妻事业发展兴旺,女儿也考上了上海高校研究生。
经济宽裕了,生活也不错,但是每年春节,当汪昌聪夫妇回到故乡,总有一股情绪在触动。望着年迈的母亲,望着金黄色的油菜田,仿佛一个声音在回荡:回来创业吧!
经过多日的思考,汪昌聪夫妇决定返乡创业。
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极大的勇气,创业唯艰。但是勇气和信心,让夫妇俩坚定地走在散发泥土芬芳的田野之路。
春日的阳光下,他们一家一家地做工作,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合同。迎着黎明,修理渠道整理农田。披星戴月,查看秧苗,灌水施肥。在2016年的春天里,两人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白天下农田,晚上思考着规划。
凭着一股冲天的干劲,一个初具规模的家庭农场,诞生了。站在金色的秋天的田野上,两人流下了喜悦的泪水。当年,他们的农场产粮几十万斤,把村庄的几十名村民吸收到农场工作,带动脱贫。
乡亲们说,家庭农场是我们的主心骨,我们跟着一起致富。
(小标)扶持政策扬鞭跃马
创业的道路上,汪昌聪夫妇是幸运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个集仓储、接待、办公和疗养等多功能农场竣工,展示了新农村的风貌,解决了关键性困难,是深山里的地标,迈出了现代化家庭农场的第一步。
2018年的春天,聚福院——象征一个美好愿望的家庭农场正式开场。
前进的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家庭农场脱离了农村过去的传统模式,更具有经营性。农场经营与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有机地结合一起,做到上一个项目,就要带动一方农民富裕。把农场的主旋律,打造姓“农”的主特色。农场围绕“农”色多种经营,把周围的农民组织起来,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一步一个台阶。
处理好农场的发展与生态文明,是保留原汁原味农庄风景重要一步。
汪昌聪夫妇采取顺其自然、修旧如旧的办法,扩大再生产。不动植被,修建了农场主干道。为了方便机械化生产,将所有的小田改成大田。合理布局水系,挖了三口当家塘。广栽花卉,美化田园。
(小标) 山风清扬稻花飘香
近两年来,汪昌聪夫妇俩投入几十万元,将农场的道路、田地修建一番,添购了大型农机,基本上实行了机械化操作。
打造农产品品牌,主动适应市场所求。坚持绿色产品生产,所有的田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每年都要花大量经费,买来农家肥,保证庄稼环保高质量。坚持多种经营,开办了小型散养鸡场,在山场上放养着几只山羊。
钱玲告诉记者,聚福院家庭农场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离不开当地农民的参与。在时代的洪流中,只有奋斗实行自我价值创造幸福生活。
2018年之初,聚福院投放十几万尾鱼苗,将所有的水田,投放了龙虾。如今,鱼肥虾美,不少客人游玩,到了中午,香喷喷的农家菜摆上来,喝一口自家酿造的农家米酒,舒心的笑声落在后山的桑树林中。
钱玲夫妇养殖的龙虾
肥西县铭传乡农办工作人员介绍,为支持稻虾共养,按照一定要求规格向政府相关部门申报,县级100亩补贴3万元,200亩8万,申报市级20万元,2019年指导意见已出来。
文化传承需要教育基地。农场保留了过去农村的土墙草屋,收集了上百件农具,开办了农村农具博物馆,供大都市的客人们参观体验。农场与合肥源古教育集团合作,开办了儿童农家乐体验基地,让孩子们品尝乡愁滋味。
汪昌聪夫妇说,农场未来将目光投向社会化养老,有房间有家电,还有驻点医生,这种多功能的养老方式,将为政府解决后顾之忧。
美丽的农庄美丽的家,美丽的大潜山聆听创业者的农家战歌,双手托起了浓浓的乡愁。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 赵汗青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