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5年徽菜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安徽省东方徽菜研究所徽菜高级研究员刘铭带领副所长、中国烹饪名师王正旺和中国徽菜大师阮玉萍又利用近3年时间,开发研究出了40道徽菜历史名宴,使徽菜非遗项目研究取得了新的丰硕成果。
“徽宴”是安徽历史上各个朝代产生的以徽菜为主的宴席,经过漫长的历史传承发展,已成为我国餐饮园圃内一朵瑰丽的奇葩。
“徽宴”最早起源于大禹时期,兴于汉,盛于明、清。先秦时期,徽宴在淮夷、皖、亳等古国基本成形。西汉时因淮南王发明豆腐而提升。三国时,曹魏经营江淮地区,使合肥及皖北的“徽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宋代,北人大批南迁,南北地方菜融合,使“徽宴”又上台阶。明清时,随着徽商的足迹,“徽宴”红遍大半个中国,开创了新时代。
“徽宴”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广征博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如大禹时期的“禹王宴”,汉代刘邦的“汉王宴”, 三国时期的“魏王宴” 及华佗的“养生宴” ,唐代杨行密的“吴王宴”及百花公主的“百花宴”,宋朝的“包公宴”、欧阳修的“太守宴”,明朝朱元璋的“洪武宴”,晚清的“李府宴” 等。
“徽宴”充分体现了徽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蔬果调和”的特点,以咸、鲜味为主,以冰糖提鲜,以火腿佐味。在选材用料上有皖南的笋、蕨、石耳、石鸡等山珍,皖东的鱼、虾、蟹、鳖等河湖水产,皖西的鸡、鸭、鹅、雁等禽类,皖北的猪、牛、羊、狗等畜类。
“徽宴”在烹饪技法上博采众家之长,其中主要是炒、炖、煮、炸、煎、烧、蒸、煨、焖、熘。在冷菜制作方面,“徽宴”讲究刀功和雕刻造型,讲究色彩的搭配和器皿的选择,融美学于菜肴之中,使人赏心悦目。
“徽宴”十分讲究食补与养生,在发展中继承、弘扬了中国悠久独特的食物养生和中医学“医食同源、药食并重”的传统。如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和庄子的“养生”思想,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佗的“食疗”理念,曹操所述食疗原理,嵇康的“养生论”以及皖南新安医学之“食疗”妙方,都体现在“徽宴”注重食补与养生的传统特色之中。“徽宴”中滋补菜肴品种繁多,如“黄山炖鸽”“凤炖牡丹”“清炖马蹄鳖”等,均暗蕴养生之功。“徽宴”讲究以食养生,但不同于在菜肴中配药材的“药膳”,这是“徽宴”的一大特色。
“徽宴”是徽菜的集锦,是徽菜的升华。“徽宴”是安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对我国和世界饮食文化作出的一大杰出贡献。它是安徽的一个著名饮食品牌,也是安徽一份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徽宴开发出来之后,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一致评价很好,认为填补了徽文化的一项空白。出版的专著被安徽科技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登记了版权,还获得了2018年国家专项“伊尹奖”,同时被安徽省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收藏。
为让现在的人们亲眼所见、亲口品尝徽菜历史名宴,传承徽菜文化遗产,根据有关管理部门要求,安徽省金梦幻徽菜研发推广有限公司和合肥好阿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筹备在蜀山区贵池路食尚街118号成立了徽菜名宴实验基地--“百花名宴馆”,组织烹饪大师精心烹饪制作,将徽菜历史名宴侍奉给广大有识之士和美食爱好者,目的是欢迎大家品尝指正,以利改进完善,引领他们为安徽省徽菜文化的传承发展进一步增光添彩,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