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安庆 > 正文

春游江淮请您来:“观石刻、品水碗” 六尺巷里忆古今

2019-03-22 20:45:07 来源:中安在线   编辑:董艳芬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jpg

2.jpg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讯 桐城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3.jpg

4.jpg

桐城派陈列馆

22.jpg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3月21日下午,记者采访团来到安徽桐城。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是系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素有“文都”之美誉。

六尺巷里忆古今

作为一个安徽人,虽然来过很多次桐城,但依旧被这里的人文、风景所吸引,而桐城最为全国人民所熟知的非六尺巷莫属,曾经赵薇演唱的一曲六尺巷更是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

桐城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站在六尺巷巷中,一股思古怀今的心情油然而生。

“清代康熙年间,张英(清代大学士桐城人(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张英的宽容旷达让六尺巷的故事被广泛传诵,至今依然带给人不尽的思索与启示”。随着导游的讲解,记者的思绪也仿佛回到了当时。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桐城派陈列馆,位于公园路“告春及轩”内。该馆以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兴衰为主线,以重要代表作家的师承关系为顺序,纵线排列;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

看完景点,对于一个资深吃货来说,美食带来的幸福感是无法言喻的,游桐城,不得不吃的一样美食那就是水碗了,在桐城大关水碗,记者不仅品尝到特色水碗,还品尝到桐城其他美食,味道确实很棒。

山谷流泉文化园摩崖石刻 古代版的“到此一游”

5.jpg

山谷流泉文化园摩崖石刻

6.jpg

山谷流泉文化园旁的三祖寺

7.jpg

山谷流泉文化园有现存唐至民国时期的历代石刻400余方

8.jpg

石刻博物馆

9.jpg

紧挨着三祖寺就是山谷流泉文化园

10.jpg

摩崖石刻相当于现代版的“到此一游”

11.jpg

在一处长1500余米的山谷两岸的石壁上,看到留有名家石刻近300方,篆隶楷行草书体俱全,玲琅满目,美不胜收。

12.jpg

这处缘字崖,“缘”字为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潜阳邻县太湖人赵朴初先生所书。

13.jpg

14.jpg

这一处的石刻非常独特,仔细看就会发现它与一般的石刻不同。一般的石刻都是往里雕刻的,而这个却是反的,它的字是凸出来的,雕刻工艺精湛。

离开桐城,下午记者又来到了安庆潜山市,在天柱山脚下,紧挨着三祖寺的是山谷流泉文化园,这里有现存唐至民国时期的历代石刻400余方,其中以宋代石刻最多。山谷流泉的摩崖石刻,形成了一座天然的艺术博物馆和史料档案馆。导游在介绍时说古人的石刻其实也像现代人的到此一游,记者觉得非常有意思。

在一处长1500余米的山谷两岸的石壁上,看到留有名家石刻近300方,篆隶楷行草书体俱全,玲琅满目,美不胜收。因此,这儿被誉为“历代书法艺术长廊”、“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和珍贵的诗歌艺苑。不仅石刻数量多,题刻作者也多,达数百余人,可查考者不下百人。唐代李德修,宋朝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明朝胡缵宗,清代张楷等名宦大家都曾题字崖谷。题刻内容广涉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文体多样,有诗词、歌赋、纪事、题名。这方石刻字体劲道工整,刻工精巧,是不可多得的唐代书法艺术珍品。

穿梭于竹林之中,听着流水的声音,感受摩崖石刻的底蕴,才是惬意。

去痘姆乡看精美陶器制作

15.jpg

痘姆乡制作的精美陶器

16.jpg

痘姆乡制作的精美陶器制作

17.jpg

潜山市痘姆乡百年古龙窑一座

18.jpg

潜山市痘姆乡以制陶著,这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沉积了大量优质的陶土,具有得天独厚的制陶条件。

下午4点多,记者来到潜山市痘姆乡,这里以制陶著称。大家一定很好奇,古陶是怎么制作的?据了解,这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沉积了大量优质的陶土,具有得天独厚的制陶条件。这里现存百年古龙窑一座。大量考古发现,痘姆曾经古窑密布,是历代陶器的重要产地,特别是与距今5500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薛家岗人类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陶器共冶一炉,被考古界公认为制陶史上的“活化石”。(徽镜映像工作室记者 符秀云)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