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网讯:随着寒冬到来,气温一路走低,省城各大医院呼吸科就诊量“居高不下”,因流感、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其中最令人“忧心”的便是“来势凶猛”的流感。随着一年一度流感流行季“来袭”,流感又开始频频被人们提及,医院门诊人满为患,夜间急诊更是要苦等数小时才能看上病。
流感监测结果显示,合肥市流感样病例比例和流感阳性检出率较前期进一步升高,流感病例确诊病例也有所上升,目前乙型流感病毒是主要的流行株。专家提醒,当出现发热、咳嗽、头痛、乏力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早发现,切忌自己胡乱吃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早期尤其是48小时内应用抗流感药物能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流感流行季“来袭”,目前乙型流感病毒是主要流行株
记者从合肥市疾控中心获悉,根据流感监测结果显示,合肥市流感样病例比例和流感阳性检出率较前期进一步升高,流感病例确诊病例也有所上升。目前乙型流感病毒是主要的流行株,合肥市已进入流感流行季。
“结合合肥市历史数据和国内流感情况,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合肥市流感活动度将会进一步增强,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集中发生流感疫情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加。”合肥市疾控中心应急办主管医师赵科伕提醒,流感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通常干咳),头痛、咽痛、肌肉和关节痛。多数人表现为轻症,通常在一周内自愈。但是,流感也可导致部分人尤其是高危人群发生重症,甚至死亡。
为何一到冬季,流感就“来势汹汹”,据专家们分析,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流感高发期,特别是气温持续走低时,表现得更为明显,冷空气对敏感的呼吸道有很大的刺激;在室内通风差、人员密集或户外人员流动性大的时候便容易相互交叉感染。
呼吸科就诊量“居高不下”,就诊量增加20%-30%
昨日一大早,家住合肥市包河区的丁女士和丈夫便抱着孩子,赶到安徽省儿童医院,焦急地排队等待挂号。丁女士说,孩子之前有些轻微咳嗽,16日晚突然加重,并发烧到39度,“一点时间都没敢耽搁,连夜挂了急诊。”可一大早,孩子又发烧了,“怀疑是流感,带孩子来看看专科医生。”
和丁女士一起排队的,还有家住蜀山区的罗先生,“打喷嚏、咳嗽、高烧……”罗先生说,女儿从15日开始陆续出现上述症状,除了口服药物,目前已输液两天,“这几天家长群里,每天都有家长给孩子请假就医,多是因为发烧、咳嗽。”
昨日早上8点,记者在安徽省儿童医院门诊大厅看到,前来就诊的患儿非常多,挂号窗口和自动挂号机前,都排起了长队。随机采访发现,很多孩子都患有发烧、咳嗽,具有流感症状,有些孩子还出现了肺炎、支气管炎等并发症。
“孩子之前得了流感,经过输液、药物治疗了一周,目前明显好转。”带孩子复诊的市民郭女士说,本月初,孩子在外玩耍时被传染上流感,“起初以为是普通感冒,谁知孩子反复高烧,并出现剧烈咳嗽等症状,到医院一查发现是流感。”令她记忆深刻的是,有一天夜里11点多抱着高烧不退的孩子去医院挂急诊,排到了100多号,“等了3个多小时才看上病。”让郭女士发愁的是,丈夫被女儿传染上了流感,好在病情不严重,“前几天,我跑了好几家药店,才买到奥司他韦。”
记者从省城各大医院获悉,从本月初开始,呼吸科就诊量“居高不下”,就诊量增加了20%-30%,因流感、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
别把普通感冒当流感,它们不是一回事
“对于普通感冒和流感,不少人存在误区,认为是一回事,其实,它们不是一回事。”据合肥市一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李秀介绍,在流行程度上,普通感冒多数是散发性,不引起流行。普通感冒也就是俗称的‘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可能发生于全年的任何季节,冬、春季节更易发生。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致的疾病,传染性极高,可以短时间内在大范围人群中流行,流感流行常见于冬、春季。
据了解,在症状上,普通感冒早期症状有咽部干痒或灼热感、喷嚏、鼻塞、流涕;开始为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有咽痛;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如无并发细菌感染,病程一般5-7天可痊愈。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
“在治疗方法上,普通感冒主要是对症治疗,一般很快能痊愈。而流感的治疗则一般用‘神经氨酶抑制剂’治疗,最主要意义在于防止重症流感(如流感病毒肺炎)的出现。对症支持治疗也非常关键,患者要注意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流感可能继发细菌感染,此时可以适当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李秀介绍道。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防止“中招”流感
赵科伕表示,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手段,要勤洗手、注意呼吸道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开窗通风、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在流感流行季节,高危人群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在流行季前完成流感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要做好晨午检和因病缺课追踪工作,发现异常及时向辖区疾控报告。若出现典型的发热、肌肉酸痛等流感症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流感病毒极易传播,感染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会把含有病毒的飞沫散布到空气中,周围的人因吸入这些飞沫而感染。流感病毒还可通过沾染病毒的手来传播,因此,出现流感症状后应尽量居家休息、开窗通风,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并经常洗手。
“当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应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家中有儿童、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时,要尤其注意。”赵科伕提醒,流感患者应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如确需外出时,应佩戴口罩。当家长带有流感症状的患儿去医院就诊时,应同时做好患儿及自身的防护(如佩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一旦“中招”,最好48小时内用药
据了解,流感潜伏期通常是1~3天,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肌痛、乏力、咽喉疼痛、咳嗽,可有胃肠不适。发热通常持续3~4天,疲乏虚弱可达2~3周。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患有基础疾病者感染流感后症状较为严重。当出现发热、咳嗽、头痛、乏力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早发现,切忌自己胡乱吃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早期尤其是48小时内应用抗流感药物能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省城各医院的儿科门诊流感患儿有所增多,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患病后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大部分孩子都是以发烧、咳嗽为主,年龄小的还会伴有腹痛、腹泻,大孩子会有浑身无力、发酸的表现。安徽省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陈必全表示,流感的特性,大部分都是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没有特效药的,属于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一定会有反复。家长要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如若孩子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甚至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喷射性呕吐,则提示病重,应赶快去医院。
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目前,预防流感,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就是疫苗接种,对于接种疫苗,不少市民存在疑问:“感染了流感并恢复健康的人在同一流感季还需要接种流感疫苗吗?”、“接种了流感疫苗,是不是就‘一劳永逸’,不会‘中招’流感了?”……对此,专家一一进行了解答。专家表示,通常来说,流感流行前1-2个月是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间。在我国,流感流行主要是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左右,所以接种流感疫苗的时间一般也安排在9-12月。
据陈必全介绍,关于流感预防,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就是疫苗接种,勤洗手是预防流感传播最简单、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最无奈的预防途径为避免接触有流感样症状的人和患者,最有益的预防方法是锻炼与营养均衡,而最直接的预防方案是药物预防, “除了接种疫苗外,合理使用药物预防流感也是非常有效的,最常用的药物是奥司他韦。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只能作为没有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能力的重症流感高危人群的紧急临时预防措施。”
赵科伕表示,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高危人群,最好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每年在流行季节前接种一次,免疫力可持续一年,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需要注意的是,流感疫苗在接种后2~4周才会产生抗体,又在6~8月后逐渐衰减,且流感病毒每年都不同。每年世界卫生组织都会根据全球流感病毒做出预判,中国会根据预判结果,结合国内流感疫情做出判断生产采购疫苗。通常来说,流感流行前1-2个月是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间。在我国,流感流行主要是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左右,所以接种流感疫苗的时间一般也安排在9-12月。
注意!得过流感仍需接种流感疫苗
感染了流感并恢复健康的人在同一流感季还需要接种流感疫苗吗?对此,陈必全提醒,经历一次流感感染发作并恢复的人有可能在同一流感季感染另一种类型或亚型的流感。所以这类人群在进入流感季后也需要接种流感疫苗,以预防其他循环菌株的感染。
接种了流感疫苗,是不是就“一劳永逸”,不会“中招”流感了?陈必全表示,并非如此,为了保证疫苗能提供可靠的免疫保护,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每年会根据全球流感监测的结果来推荐次年的流感疫苗株,但是这种推荐并非是万无一失的,一方面从疫苗株推荐到流感季节来临这段时间内病毒抗原仍发生变化,使疫苗的效力大大减弱,另一方面,疫苗也可能出现“脱靶”的情况,即疫苗株与流行株抗原不匹配,影响接种的效果。
流感疫苗接种小贴士
注意事项:接种完成后接种对象应留下观察30分钟再离开;接种对象回家后注意休息,注意观察接种后的反应;接种对象根据公布的接种点咨询电话,有任何不适随时咨询报告。
禁忌人群:对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的人;轻中度急性疾病患者发病或者有发热症状时,要在症状消退后再接种疫苗;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的患者;上次接种流感疫苗后6周内出现了格林-巴利综合征,这虽然不是禁忌证,但需要慎重;疫苗说明书中明确不能接种的其他人群。
中医防治流感有妙招
中医一向讲求“治未病”的理念,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那么中医防治流感有哪些妙招呢?一起来听听安徽省针灸医院主治医师朱婷婷怎么说。
内治法
内服中药:在流感流行期间,成年人预防用药:金银花1g,麦冬3g,菊花3g泡水代茶饮;儿童预防用药:芦根6g,白茅根6g水煎服,连续服用3~5天。另外,中成药板蓝根颗粒、连花清瘟胶囊对流感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外治法
1、中药泡脚:选取茵陈蒿和艾叶,泡在水里后进行煎煮,煎煮出来的药水倒在浴盆里来泡脚,每次泡脚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能起到预防流感的作用。
2、穴位按摩:当感觉身体出现了感冒征兆的时候,可以按揉风池、太阳、大椎、迎香等穴位,直至发热。
生活起居预防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根据气温高低及时增减衣物,以适寒温。
2、“食饮有节,不过不失”: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少进寒凉、辛辣油腻之品。
3、“起居有常,行止适度”:作息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适量运动,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4、“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心态平衡,避免对流感产生过度恐惧的心理。
新闻延伸:流感的凶险在于其可能引发的各种并发症,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害、肌炎、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和脓毒性休克等。
肺炎
流感并发的肺炎可分为原发性流感病毒性肺炎、继发性细菌性肺炎或混合性肺炎。
流感起病后2-4天病情进一步加重,或在流感恢复期后病情反而加重,出现高热、剧烈咳嗽、脓性痰、呼吸困难,肺部湿性罗音及肺实变体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以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为主。
神经系统损伤
包括脑炎、脑膜炎、急性坏死性脑病、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等。
心脏损伤
心脏损伤不常见,主要有心肌炎、心包炎。可见肌酸激酶升高、心电图异常,重症病例可出现心力衰竭。
此外,感染流感病毒后,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相关住院和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
肌炎和横纹肌溶解
主要症状有肌痛,肌无力,肾功能衰竭,血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升高,急性肾损伤等。
脓毒性休克
表现为高热、休克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等。
以下人群是流感引发重症的高危人群:
对于高危人群要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1年龄<5岁的儿童
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2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
4肥胖者:体重指数(BMI)大于30
5妊娠及围产期妇女
记者 马冰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