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是中国统计开放日,记者了解到,新中国70年,安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2018年与1954年相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30倍,年平均递增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约39倍,年平均增长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约251倍,年均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约40倍,年均增长5.9%。
去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4393元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夕,安徽城乡居民生活十分凄苦。1949年春夏之交,长江、淮河堤围溃决,一半以上的农田(2800万亩)受灾,近三分之一人口沦为灾民。当年安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0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70%左右。
数据显示,2018年,安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4393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增长8.6%;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85%。安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96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增长9.6%;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6%。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安徽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单一,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分配的实物农产品,城镇居民收入主要是工资收入。”相关负责人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镇居民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家庭经营收入不断增加,2013年工资性收入比重已下降到61.9%,家庭经营净收入比重提高到16.5%,转移净收入比重提高到14.3%。
随着城镇居民家庭资产积累,财产性收入也成为城镇居民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占比已达7.3%。2018年,随着各级政府民生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居民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增长较快。
城乡居民住房面积比1981年分别增长6.9倍和4.5倍
数据显示,2018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23元,比1981年增长54倍,年均增长11.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倍,年均实际增长6.1%。安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748元,比1954年增长204倍,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34倍,年均实际增长3.4%,比1978年实际增长19倍,年平均增长7.8%。
从住房方面看,改革开放后,安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迅速改善,人均住房面积逐年增加,房屋质量不断提高。1981年,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5.85、11.75平方米,2018年增加到46.4、54.7平方米,分别比1981年增长6.9倍和4.5倍。
同时,住房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农村居民住宅配备自来水、卫生间比重由了很大提高。城乡居民日益讲究,居住环境安全舒适,装修日益智能化、精细化,各种高档智能耐用品正进入千家万户。(记者 沈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