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网讯:记者从合肥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民生事业发展支出超过3500亿元,年均增幅12.15%,公共财政支出超80%用于民生。民生投入增速远远“跑赢”经济增速。
数据显示,2019年1-7月份,合肥市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到1008.7亿元,增长7.02%,财政支出超过700亿元,达到703.1亿元,增长13.47%,财政收支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好于预期,为全市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其中:教育、科学技术、社保、交通、城乡社区支出等民生保障支出达到605.1亿元,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6.06%,同比增长10.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31项民生工程投入达到117.64亿元,同比增长8.87%。
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7年实施之初的12项民生工程,到2019年实施31项民生工程,政策覆盖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农村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保障人口300万大步跃升至800万人口,建成项目点34万余个,民生工程实施,群众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据悉,近年来,合肥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施了一批精品民生工程项目,受到国家、省级肯定。如:大力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满足居家和社区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受到民政部、财政部联合督查组肯定;庐阳区打造“互联网+智慧医疗服务”新模式,全省首批试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依托医联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专家服务;蜀山区网格化管理“智慧云”提升精准民生服务水平;包河区成立PPP模式组建的社会救助基金,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整合社会资源参与社会救助;瑶海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免费艺术大课堂与公共文化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相结合,打造“精品文化”传播阵地等,省民生办在全省做典型经验推广。记者 沈娟娟
新闻延伸:
幼有所育,破解“入园难入园贵”。合肥市完成幼儿园建设项目267所,资助贫困幼儿约4万人次,开展幼儿教师培训1.9万人次。
学有所教,促进“教育文化发展”。维修改造学校校舍面积152万平方米,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和作业本,建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的国家资助体系,受益学生达524万人次。免费开放160个公共文化场馆,在1302个行政村开展文化信息共享、送戏进万村、农家书屋运行维护、农村体育活动等。
劳有所得,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完成了5535名贫困家庭劳动者、133210名企业新录用人员、10140名新型职业农民、2321名退役士兵技能培训、39529名新技工系统培训,城乡劳动者就业素质得到提高。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5个、县级电商物流配送中心5个、乡村电商服务站点1102个,农村产品上行服务能力增强,促进了农民增收。
病有所医,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补偿报销4379.09万人次,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大病保险报销人数25.32万人次,报销金额达10.15亿元。免费开展妇女婚检64.16万人、对适龄儿童接种1295.3万针次。
老有所养,解决“晚年后顾之忧”。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构建“医疗+养老”康养服务体系,全市150张床位以上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占比达到58.82%。为105.67万名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让困难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住有所居,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为有效缓解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实施棚户区改造17.99万套。纳入民生工程改造131个城市老旧小区,有效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开展281个省级中心村环境整治项目、10.15万户农村改厕等。
弱有所扶,推进“扶贫攻坚建设”。加强党建为引领,稳步推进11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完成173座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2497条5046公里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设和202公里的县乡公路大中修。完成1座排涝泵站建设、实施13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28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切实解除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