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薛家洼
海外网9月4日电
“真想不到一座工业城市生态环境这么好”。蓝天白云,悠悠江水,自然滩涂和水生树林,这就是今天的马鞍山。这座城曾经以钢铁闻名,而今天在钢铁工业继续蓬勃发展的同时,马鞍山又多了一张特色名片:绿色之城。9月3日,“网聚美好安徽见证五大发展”南线记者团奔赴马鞍山市的薛家洼,一睹长江东岸这一天然港湾如何实现“旧貌换新颜”。
薛家洼地处长江主航道由江心洲西岸转向小黄州东岸的转折点,因地理位置和条件优越,这里成为当地渔民、渔船最集中的地段,但同时也被一些非法码头和散乱污企业长期包围。这些企业、岸上住户及渔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各类污染,严重影响江岸环境和长江水体,一度成为当地发展的痛点,“滨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的情况也让市民大呼不满。
今年3月底,安徽省委领导暗访薛家洼码头时直指这一地带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要求立即加大力度进行整改。“为了当地的长远发展和群众的健康生活,唯有下决心还江东百姓一片绿水青山,才能真正实现旧貌换新颜”,马鞍山花山区常务副区长陈鹏表示。
整改过程中,对固废堆场进行全部清理。
钢铁之城这次拿出了铁的决心、铁的手腕和铁的担当。今年4月初开始,岸边原有的4家码头,其中包括3家非法无证码头,全部依法拆除,并同步进行岸线护坡,料场复绿,原来的码头摇身一变成为眺望美景的观景平台;原有的7家“散乱污”企业关停取缔,固废堆场全部清理,同时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也相继关搬、拆除。
此外,在整治的过程中钢铁之城也展现柔情一面。出于整治需要,薛家洼沿岸居民96户、370余人要全部搬迁,民房全部拆除。为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马鞍山就近安排居民的新居,配套设施同步跟上。同时,退捕转产让当地渔民失去维持生计的工作,马鞍山就拿出完善的退捕补助、奖励政策,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力争让渔民实现再上岗。
整改后航拍图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在各方相互积极配合之下,薛家洼已经成功实现了转型。一路望过去,原始树林、遍地鲜花尽收眼底,江面上不时有几只白鹭栖息,边走边看,薛家洼的旧貌已然留在过去,而今只看得到一江碧水的新颜。(海外网魏雪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