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有二周,时令进入早秋,人体阳气开始收敛。但立秋后,多地盛夏高温未退,暑湿较盛,此时消暑纳凉、饮食保健尤需讲究。专家表示,经过夏天,人体无病也会“三分虚”。此期养生要注意科学纳凉,懂得养阴防燥,适当出点“健康汗”,适当吃点苦味食物。
早秋消暑不妨遵“古法”
“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长沙市中心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夏苏英教授表示,这是古人的自然纳凉法。明代李时珍也指出,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长夏时期仍炎热,使人烦闷、焦躁,易“上火”,所以钓鱼是不错的选择。此外,古人的健康自然消暑活动还有养金鱼、钓鳖、捕蛙、夏猎等。
随着家庭电扇或空调的普及,手摇的蒲扇、芭蕉扇等大多处于“下岗”状态。夏苏英称,对应人体秋季收敛的自然规律,此期人体体表开始虚弱,如果在暑汗大出之时,突然受到寒凉刺激,极易产生疾病。摇扇子可以祛暑降温,相对于电扇的“强风”和空调的“阴风”来说,摇扇子所带来的自然风更天然、更健康扇子,还可以驱逐蚊虫。
出点“健康汗”增强免疫力
夏季出汗再正常不过了,但夏苏英指出,此期不宜打赤膊,出汗要出“健康汗”。
“夏末秋初暑湿仍盛,适当出汗不可少,但出汗要有度。”夏苏英提醒,适当出汗能够调节体温,利于气血调畅。但经常大汗淋漓,出汗过多,不仅容易耗津伤血,而且还可能会伤及阳气,导致气血两伤、心失所养,出现心慌、气短、失眠、神疲乏力、烦渴等症状。如果出现出汗量、出汗时间或身体感觉明显异常,需及时就医。
适当“吃苦”能解热祛暑
“夏末秋初气温仍较高、湿度较大,身体积聚火气,可能会出现长痘、口腔溃疡等症状。”夏苏英表示,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在饮食保健上适当“吃苦”。“苦”指带苦味的食物,苦味食物中含有生物碱等苦味物质,具有解热祛暑、消除疲劳、健脾燥湿等作用。一些苦性蔬菜中如苦瓜、苦菜等,富含生物碱、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弥补夏季身体营养素过度损耗的同时,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提神和健胃的功能。莲子汤、金莲花茶、苦菊茶等也是最佳清凉食品,尤其是因大肠机能退化而常拉肚子的人,可常吃炖莲子,莲子有益心补肾、健脾止泻、固精安神的作用。
“但大家在食用苦味食物时,要适可而止。”夏苏英认为,这是因为苦味食物偏凉性,食用过多容易伤脾胃。
此外,秋季可适量吃酸味食物,不要食辣过多。秋后在饮食上要“少辛多酸”。据《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