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安徽 > 正文

古代也有 录取通知书吗?

2019-08-23 10:32:43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王燕玲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今有高考,古有科举。现代考生参加完高考,倘若被某所高校录取,会有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古代呢?古代考生参加完科举考试,假如中了秀才、举人或者进士,也会有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吗?

答案是: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有时候寄,有时候不寄。 □ 据《北京青年报》

【张榜】唐朝考试成绩贴在礼部衙门

我们知道,科举考试始于隋朝,隋朝有录取通知书吗?应该没有,至少文献上不见记载。

隋朝虽然是第一个搞科举的朝代,但科举在隋朝并不重要,从隋炀帝开创科举到隋朝灭亡,通过科举道路选拔出来的官员,在官场中所占比例连十分之一都不到。科举真正发挥选官作用,是从唐朝才开始的。唐朝有没有录取通知书?不严格地讲,有。严格讲,没有。

唐朝科举分为两级,初级是解试,高级是省试。通过解试,即成举人;通过省试,即成进士。明清考生想中举人,必须先中秀才,唐朝没这项要求。事实上,唐朝的“秀才”比进士还要难考,一科进士可以录取上百名,而秀才最多一两名,甚至有可能连一名都没有,因为唐朝的“秀才”属于最突出的人才,需要皇帝亲自评定。

唐朝考生通过地方官组织的解试,地方官不会给他们寄通知书,直接在衙门口张榜公布。然后再进京参加省试,假如中了进士,朝廷也不会寄通知书,同样还是张榜公布。《唐摭言》第十五卷记载如下:

进士旧例,于都省考试,南院放榜。榜墙乃南院东墙也,别筑起一堵,高丈余,外有壖垣,未辨色即自北院将榜就南院张挂之。元和六年为监生郭东里决破棘篱,圻裂文榜。

唐朝人考进士,考场设在尚书省,考试成绩贴在礼部衙门。礼部衙门专有一墙,一丈多高,前面再加一道矮墙,用带刺儿的篱笆保护起来,只能远观,不能近玩。公布成绩那天,天还没亮,工作人员就带着录取榜单来到礼部衙门,将榜单贴在那面高墙上。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有一个名叫郭东里的考生,见榜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大怒,拆掉了篱笆,翻过了矮墙,撕坏了榜单。

在唐朝,进士榜单有很多别名,例如“金榜”“春榜”“龙虎榜”。所谓龙虎榜,是说这张榜单上的人了不起,藏龙卧虎,出将入相,所以叫龙虎榜。榜单的格式是这样的:一大张横宽竖窄的黄纸,从右到左,竖排手写,用黑墨。最右边叫“榜头”,四张窄黄纸粘在这张大黄纸上,用较淡的墨水书写“礼部贡院”四个字。榜头往左第一列,书写状元姓名;状元往左是榜眼,榜眼再左是探花,探花再左是其他进士。

榜单张贴之前,考生一般都不知道自己是否中了进士。唐人笔记《剧谈录》记载,一个名叫韦颛的考生拥炉而坐,长吁短叹,因为第二天礼部衙门就要公布榜单了,他认为自己考得差,榜单上不会有自己的名字。哪里知道,第二天一大早,他去礼部看榜,赫然见到自己的名字高高在上,不禁大喜,快马加鞭回到下处,写信给家人报喜。

也就是说,唐朝官方只用榜单来公布科举成绩,并不给考生和考生的家人寄送录取通知书,考生的家人如果在千里之外,那就只能通过家信来获得录取信息了。

【榜帖】宋朝才有真正的录取通知书

高榜得中的考生往家报喜,通常用泥金写这种喜信,时称“泥金帖子”。所谓泥金,是把油漆或者胶水调和金粉,在纸张上写出金闪闪的文字,相当气派。后代学者不明真相,误以为泥金帖子就是唐朝的录取通知书,实际上,它只是考生自己写给家人的报喜通知而已,如果硬说是录取通知书,未免有点儿牵强。

真正的录取通知书,始于北宋。宋朝赵彦卫《云麓漫钞》第二卷记载:

国初,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于帖面,而谓之“榜帖”。

宋朝初年,进士登科,朝廷用精美的黄纸制作录取通知,长五寸,宽两寸半,上写考生姓名,又有考官签名。写好以后,用一个稍大的纸袋装起来,纸袋上面也写着考生的姓名。这样的录取通知,在宋朝叫“榜帖”。

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起,为了节省成本,朝廷取消了榜帖,考生及考生家属想知道得中与否,还要像唐朝考生那样,一大早赶到礼部衙门看榜。另外,宋朝还有一个“临轩唱名”制度,新科进士会被礼部堂官召集到一块儿,进宫朝见皇帝,皇帝则会派大臣或者进士代表大声念出每一个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

既然已经张榜公布,为何还要临轩唱名呢?第一,为了让进士觐见皇帝,成为天子门生;第二,榜单是连夜赶工、凌晨张贴,保不齐会有誊录上的错误,没有临轩唱名来得正式和规范。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榜单就出过错:状元本来叫毕渐,工作人员少抄了三点水,误写成“毕斩”。

拙著《过一场风雅的宋朝生活》写过宋朝新科进士之间盛行的一种习俗:在公布榜单和临轩唱名之后,这些进士都忙得很,忙着聚会、喝酒、交换联系方式、刻印《登科小录》。啥是《登科小录》?就是这帮新进士的同学录,上面印着他们所有人的名字、名次、年龄和籍贯,批量印刷,人手一本。印刷费是他们自己凑的,朝廷偶尔也会赏脸,拨给他们一笔印刷费。

新科进士拿到《登科小录》,会与报喜的信笺一起寄到家里,不严格地说,这份《登科小录》也算是录取通知书,进士们自己印的录取通知书。在南宋大臣洪迈和另一个大臣周必大家里,都藏有北宋时期的《登科小录》,其中周必大收藏的一本《登科小录》封面上还粘了一份榜帖,也就是前面说的由北宋朝廷印发的录取通知书。周必大认为,那是考生粘上去的,将朝廷的录取通知和进士同年的同学录一起寄给家人,家人将它们珍而重之地收藏起来,世代相传,激励子孙。

【喜虫儿】报榜人讨赏催生商业机构

周必大也是进士出身,但他中进士时可没有拿到过榜帖。如前所述,榜帖从北宋中叶就取消了,到周必大那个时代,已经消失了一百多年。好在南宋闲人不少,有人专门给考生印发和寄送录取通知,以便得到赏钱。《梦粱录》第二卷《荫补未仕官人赴铨》记载:

盖临安辇毂之下,中榜多是府第子弟,报榜之徒,皆是百司衙兵,谓之喜虫儿。

进士榜单刚一公布,就有人赶制出类似榜帖的喜报,分送到考生住处,称为“报榜”。报榜人都是俸禄低微或者没有俸禄的衙役,他们报榜讨赏,无孔不入,人称“喜虫儿”。

再查王铚《默记》,北宋开封其实也有这样的报榜人:

既闻榜出,与同试数人自往探榜。既出门,则报榜者纷然天汉桥。忽有一肥举人跨蹇自河路东来者,问报榜者曰:“状元何人?”对曰:“彭汝砺也。”

听说榜单贴出来了,几个考生赶紧去看榜,刚出门,就见御街南段的汴河大桥上人头攒动,川流不息,来来往往几乎都是报榜人。一个肥胖考生骑着毛驴从汴河东岸过来,拦着一个报榜人打听消息:“今科状元是谁?”报榜人答:“彭汝砺。”

进入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等级森严,程序繁琐,在举人之前又增加了“秀才”这个等级。秀才、举人、进士,每一级都要张榜,每一级都有人抢着给考生报榜。这些人在明清小说里多如牛毛,时称“报子”“报录的”。

报子没有工资,为了及时获得考生的录取信息,还要向考官行贿,还要出钱刻版,还要请抄写员誊录考生姓名,还要骑上快马满城分送,甚至跑百十里路送到外地。付出如此巨大,无非是为了多赚赏钱。与此同时,他们的内部竞争也非常激烈,每科进士得中者最多几百人,而分送喜报的报子却可能多达上千人,谁消息灵通,谁的腿快,谁能抢到活儿,否则很可能血本无归。

清朝晚期由某个专门投递邸报和喜报的商业机构印发的宣传单,翻译成白话文,大意如下:本机构从事专业投递多年,业务熟练,生意兴隆,且有官府正式批文,凡本处秀才、举人、进士喜报,概由本机构投递。近来多有奸商,模仿本机构喜报格式,窃取模板,偷偷投递,以此蒙骗赏钱,此种不法之徒,数不胜数,防不胜防。现在本机构广而告之:如有报子到贵府呈递喜报,请查验其有无本机构发放的信牌,喜报上有无本机构印制的暗号,如果没有,即属假冒,请贵府及时通知,本机构定有重谢。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

栏目新闻
2021-04-21 11:29:04 热解读|大国应该是什么样子?习近平主
热解读|大国应该是什么样子?习近平主席告诉你
大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对世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详细]
2021-04-21 11:27:39 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习
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激励广大青年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19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广大青年和教育工作者中引发热烈反响。[详细]
2021-04-21 09:52:04 五一假期机票预订火热
五一假期机票预订火热
“五一”假期点燃了旅客们的出行热情,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升温,“补偿式”出游使得机票预订火热。[详细]
2021-04-21 09:48:54 安徽赛艇 全国冠军赛收获两冠
安徽赛艇 全国冠军赛收获两冠
安徽选手发挥出色,获得2枚金牌。[详细]
2021-04-20 17:01:05 合肥市建平实验小学南艳分校花样开展古
合肥市建平实验小学南艳分校花样开展古诗诵读活动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传承经典,以诗文浸润童心,合肥市建平实验小学南艳分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从课后...[详细]
2021-04-20 16:37:08 “童心向党生,非遗始传承” 合肥
“童心向党生,非遗始传承”   合肥市庆平希望学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引导广大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合肥市庆平希望学校于4月15日下午在...[详细]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