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7日上午,第七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论坛暨合肥市社科界第九届学术年会,在合肥隆重开幕,本届论坛主题是“新中国七十年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社会科学研究体系的领导与专家开启了一场头脑风暴。
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开启“头脑风暴”
在论坛上,来自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社会科学研究体系的领导与专家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研讨。
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操玲姣认为,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在长沙市社科联副主席赵景利看来,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阶段,跨区域城市群融合发展方兴未艾,正在成为新一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形态和新一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迈向一体化愿景进程中,必须大力推进生态联控、文化联结、产业联动、物流联通、政务联办,努力打造一体、有别、互惠、绿色的跨区域城市群。”
南昌市社科院副院长邹时光介绍,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人口集聚最多、经济体量最大、发展潜力最强的经济地带,在协调区域发展、培育增长动能、建设生态文明、优化空间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长江经济带必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合肥市社科院(市社科联)教研室副主任刘丽萍从山水人文、创新创业、黑马精神等方面,将合肥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民生公益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养人”之城的养成令人耳目一新。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极具发展活力的区域,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等方面走出了自己的新路。”合肥市社科院(社科联)副院长(副主席)夏元荣建议,要充分利用“论坛”这一平台,多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献计献策,汇聚各方力量,发挥好新型智库作用,共同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建重点项目15个
2017年1月,合肥成为继上海后第二个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标志着合肥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记者获悉,两年多来,合肥着眼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龙头、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现在合肥承担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建重点项目15个,总投资约307亿元,全力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
据介绍,合肥瞄准国家创新战略,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持续强化基础和前沿研究。目前,滨湖科学城已挂牌成立,量子创新院建设正加快推进,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已报至国务院;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正式成立,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工程已开工;中科大高新园区全面建设;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启动建设;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已投入运行,人工智能入列国家四大平台行列;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可研报告和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方案获国家批复;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组建。
截至目前,合肥在量子创新院、离子医学中心等项目上,累计投入68.2亿元,今年市财政又安排20亿元。全市主要创新指标位居均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七位,其中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24%,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2831件、5597件,分别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第7位。
黄曼青 记者 沈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