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网讯 (www.ahcaijing.com) 守住初心,耐住寂寞,见诸行动。他不顾环境艰苦,不问生活待遇。虽已年过五旬,仍勇敢担当,带着真情扶贫,扎根凤阳县贫困村三个年头。他本可在大都市享受悠闲的慢生活,他舍弃了;本可在省部级机关工作,他舍弃了;他还可选择一家三口团聚,他也舍弃了。特别是时下少数人,把脱贫攻坚喊在嘴上,却都不愿亲临一线。而他作为一个副局长,却主动要求到偏远贫困村扶贫。家人不理解,同事、朋友说他傻,但村里的贫困户、村党员、干部却人人向他竖起大拇指,说离不开他,他比亲人还管用。他,就是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凤阳县小溪河镇金庄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张继。
一、把脉穷根勇担当,困境中他撒播希望
2017年“五一”,张继来到金庄村,他看到的是破败的老村部,涣散的干部队伍,懒散的群众及部分打麻将串赌场的贫困户。村里一条水泥路只有2公里,百十口水塘都处于岗地,天一旱就见底。千百年来的耕种及生活习惯,已使多数人麻木,要让这样的贫困村脱贫致富,困难重重。
面对当地贫困现状,他下定了铁棒磨针的决心。他想:经过几十年土地承包的演变,现在农民有农民的特点,农村有农村的特殊,农业有农业的难处,要扭转眼下的困境,必须做到能常人所不能,行常人所不愿,做常人所不屑!
从哪下手?张继苦苦思索着,他带着疑问,走村入户,了解村情。贫困户一户不落,户户上门,党员、村干不断开会,挨个过筛子。反反复复,几轮下来,善于调查研究的他陷入了沉思,在奔小康的路上,每个朴实的农民都不愿自甘落后,之所以贫困,各有各的缘由,各有各的不幸,也各有各家的苦楚。村里贫困人口的生活是艰难的,全村61户贫困户161人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占60.6%,文盲率很高,还有少数家庭不完整,对生活丧失了信心。依靠现有的工作状态、工作机制、工作节奏显然不可能改变积弊已久的穷困境况。
解决问题须抓根本,要想让整村脱贫,不仅要帮扶到户到人,更要提升整村经济发展。于是,2017年5月借助美丽乡村建设,张继紧紧抓住党建这个核心,抓班子带队伍,出主意用干部,从细节入手,改造基础设施,整顿治理环境,谋划扶贫产业。
他通过对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和党员的不断教育、谈话、走访,围绕“三会一课”扶正驱邪,督促、带领党员干部学习灌输新时代政策理论,让大家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不仅是上级党委政府和扶贫工作队的事,也是村两委、广大党员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坚实做到思想转变、政策落地、责任到人。
利用优惠政策,积极宣传动员贫困户扩大、更新种养殖,组织业务培训,介绍外出务工;建立扶贫车间,动员残疾和凡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扶贫车间务工。农民中具体情况十分复杂。他带领工作队依据“一安全两不愁三保障”与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共同精准甄别贫困人口并动态调整。
水滴石穿,否极泰来。通过公开、私下不断掏心窝子、谈心交心和党课教育,终于党员干部思想觉悟渐渐有了提高,特别是老党员,他们从张继的身上看到了久违的共产党干部过去的身影,也植下了支持工作队干事创业,带动村里发展的希望。最让他们感佩的,是张继接下来做的几件事。
为唤醒乡亲们的希望,在持久强化党员教育的基础上,张继动员常年在村的50多名党员,开展“我家有党员 乡亲向我看”,家家门口挂上标牌,让党员亮身份给乡亲们做榜样,互相监督,定期讲评。别看牌子小,却让所有党员的行为有了硬约束。
2017年夏天,张继带领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美丽乡村规划与细节设计。那年“三伏”天格外炎热,连续一个月30度以上高温,他和镇、村领导依然冒着酷暑奋战在工地的每个角落,可以说,金庄村公共设施中一砖一瓦都浸透着他的心血。原来的岗吴大塘变成了“金亭湖”,原来的小木桥变成了“状元桥”,原来的土地流转大户变成了“金色农庄”……
汗水浇开幸福花,在2017年底年全省美丽乡村验收中,金庄村荣获“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称号。经过省第三方严格考核,金庄村顺利实现了贫困村整村脱贫出列。2018年春节后,全国“三下乡”安徽省启动仪式在金庄村民文化广场举行。前来参加活动的安徽省委宣传部虞部长看到村里的“乡村振兴文化长廊”和习总书记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巨幅红字时说:“这才是乡村振兴的应有氛围!”
金庄村地处高岗,历史上缺水,这也是致贫的重要原因。张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联系市、县领导反映、汇报,2018年底争取水利改造资金三百多万,镇里又配套了一百多万元。2019年冬开始施工,从附近的小溪河通过四级机站和暗管,把水提到村里百十面塘坝里,彻底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金庄村祖祖辈辈缺水的历史难题解决了。
土地流转大户曹彪承包了500多亩土地,搞稻虾连作,他说:“没有张书记引水,稻子不能收,蔬菜不能种,我们想也不敢想稻虾连作啊!”
村里有100多面大小塘坝,几十年来多数被私人占有,村民敢怒不敢言,村两委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不畏地方势力,果断地统一收回,集体招租。此举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解决了村民长期诟病的侵占集体资产行为。这项行动,不仅在村里树了正气,还能为村里每年带来5万元以上的固定收入。
刚到村时,村集体经济只有两万多元。工作队依据扶贫政策,申报安装了180千瓦三期光伏,年固定收入15万左右;争取资金购买了两台收割机出租,每年租金3万元;争取130万元扶贫工程款实施稻虾连作,每年为村里增收8万多元。市文化和旅游局每年拿出十多万元,给村里建了连体和单体大棚,合同签了十年,增加年固定收入3万多元。2018年,又从市委宣传部争取10万元资金,建立了村级电商平台,注册成立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张继设计的商标历时一年,获国家工商总局审核、公示、批准。已与县内十多家企业合作,销售当地特产与农产品,电商平台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的难题,且为村里提供了长久可持续的收入,也打消了种养殖户的内心顾虑。
多措并举让村集体有了丰厚的家底,实现了两次分红。2016年至2018年村里贫困发生率从3.6%降到0.21%。村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6500元,增加到2018年的1.2万元。2018年,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2019年7月已超过30万元。完成村里道路硬化10多公里、绿化8.7公里,贫困户实现了自来水全覆盖,改造了3个台区电网,完成了所有贫困户的危房改造。村里有统计,贫困户共享受国家各种补贴超过38万元,贷款120万元,外出务工近800人。
二、俯下身子,把贫困村、贫困户的难处担在肩头
张继知道贫困不是无缘无故、与生俱来的。他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与工作队员、帮扶责任人共同研究谋划,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贫困户潘吉忠儿子读高中不想念书要外出打工,潘吉忠每天借酒浇愁;贫困户陈泽培养女未婚生了二胎,痴呆儿子快40岁了,智商不如三岁孩童;贫困户赵本白祖孙四代,靠年迈的父母帮衬,爱人和儿媳打工时跟别人跑了……凡此种种,他们因户制宜、分门别类、精准施策、不落一人。对照不同部门制定的优惠政策,逐户逐人落实标准。
“对于四肢健全、有劳动能力、智力相对健全的人,扶贫先扶志,只要贫困户自身有了脱贫的动力,他们才能真正脱贫。”潘吉忠家父子二人生活,“五保户”的哥哥也随其吃饭。2017年,他的儿子正读高中,由于家贫,被人看不起,丧失了继续读下去的信心,老潘整天喝酒解闷,无所事事,没钱就东借西挪。张继带着帮扶工作队多次登门,协调资金为他买了几只母山羊,并在市委宣传部李树部长的支持下,解决了老潘儿子读书经费问题。
“农民的心也是肉长的,张队长这样关心我,我再不干还算个人吗?”老潘终于鼓起生活的勇气,戒了酒,养了羊,挖了虾塘,没事还到附近的小河沟里捉鱼虾。2018年,老潘家收入达到三万多元,儿子也考取了大学。现在的老潘,整天唱着小曲,放放羊,日子过得美着呢!
“赵本白家非常特殊,是最让我放心不下的贫困户!”张继说。两年多来,张继最牵挂的就是赵本白一家。
赵本白家穷的特殊,妻子早年打工时离家不回,儿子几年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留下癫痫的后遗症。整天必须骑电瓶车乱跑,否则即犯病。儿媳妇也跟人跑了,留下一个上小学的孙子,祖孙三代艰难度日。赵本白有严重的糖尿病、类风湿,觉得生活无望,只想过一天了一日。2017年扶贫工作队帮他通过小额贷款借来5万元,买了6头母猪和一台旧翻耕机,发展种养业。
没想到2018年初,百年不遇的一场暴风雪压垮了近500平方米的猪圈,20多头猪也冻死了,赵本白本人突发疾病,奄奄一息,张继等人冒着大雪把5000元救命钱送到了蚌埠医院。
“要不是张队长他们,我的命早没了。”每当想到那个贫困交加的时刻,想起张继雪中送炭,赵本白总是感慨万千。
赵本白身体好转后,张继帮他家申请贷款,动员年迈的父母回家帮忙照看,买了牛,申报了养殖补贴,小牛养大了又产下牛仔,2018年他家收入2万多元。2019年,又为赵本白安排了辅助性工作岗位,每年增加固定收入9600元,如今500平米的猪圈租了出去,孙子享受国家补贴,已上小学三年级,赵本白的日子算是走上了正轨。
陈泽培家也是张继时刻挂念的贫困户,今年69岁的陈泽培疾病缠身享受低保,儿子是五保户,二级智力残疾,生活无法自理。养女未婚先孕,20岁的她带着两个孩子与陈泽培共同生活。张继是老陈家的常客,不断开导他树立信心,与帮扶责任人刘文乐一起耐心劝说他养鸡、养牛、种地、种菜。为他申请了辅助性岗位,每年增收9600元。2018年老陈家副业收入12000元,危房改造29000元。2019年,又买了两头小牛,预计年收入超过3万多元。
“本来我以为我家这辈子也脱不了贫了,是张书记他们帮我甩掉了穷日子!”陈泽培说。
2018年底,中央巡视组不打招呼直接到陈泽培家暗访,他们亲眼看到老陈家的情况,亲身感受到贫困户对党的扶贫政策感激之情,对扶贫干部的真心帮扶、艰苦付出和采取的精准措施给予了极高评价。
善良的人总会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在张继的头脑里工作第一、他人第一、服务第一,印刻着金庄村所有贫困户家里的情况,对每一户,他都能清楚地说出家庭情况和帮扶情况。
贫困户刘长青身患糖尿病、高血压、风湿病,白天与妻子在扶贫车间上班,夫妻每月两千多元,女儿打工每年三万多元。晚上利用自购的移动KTV,到村民广场供人点歌,一晚上最高能挣几十元。早晚唱歌卖蔬菜,每年收入1万多元。各项收入加在一起,一年收入近十万元。
贫困户聂有超,全家都有智力缺陷,虽然养了鸡、鸭、羊,但只会养,不会卖,张继承担了他家的家禽家畜售卖任务。
年轻的崔利患有乳腺癌,工作队为她落实了孩子上学与医疗费报销政策,安装了户用光伏。薛小宝,智障、全身瘫痪,为他办理了“五保”,安装了光伏……
聋哑人陈旭年轻,做活手快,虽然不能言语,但心里明白,像她这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7人,张继安排他们到镇里的扶贫车间做工,每月收入从1700元至5000元不等,其中陈旭工资最高。
金庄村2017年整村出列后至2018年底,成功脱贫59户151人。“目前全村只剩2户9人未脱贫,我们在2019年将全部完成所有贫困户脱贫任务。”张继充满信心地说。
三、艰苦的扶贫路上,需要真党性、真贡献、真榜样
金庄村美了,贫困户脱贫了。这两年,金庄村由一个贫穷落后村,成为“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获得“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凤阳县扶贫考核第一名……
“这两年,为了村里四千多农民,张继书记付出了太多太多,他就是我们村的定海神针。”村党总支书记申正利说。
张继经历过30年血与火的考验,是一名严格正直的老军人,他1965年底出生,1983年参军,先后上过几所军队和地方高校。在部队期间,常年立功受奖,他在基层当过连长、教导员,在黑龙江大学武装学院任讲师9年,曾经给领导人当过秘书,也曾在基层黑龙江省的木兰县任过县委常委。他博学多才、学识渊博,思维层次高、党性原则强,领导经验丰富。2013年,在沈阳战区服役30整年,他本可以选择退休、退役,也可以转业到省级机关工作。
但他认为,自己年富力强,应该继续发光发热,怎么能养老呢?于是他选择了回馈家乡。
他的小家在哈尔滨,爱人在哈尔滨工作,女儿在哈尔滨长大,得知他可以转业到省级机关工作,都非常高兴,就对他说:“离开军营在哈尔滨工作,一家人在一起,过个安安静静的小日子,多好啊!”
“不!我想转业回老家!”张继说。张继的老家在凤阳县,他认为自己是那块土地养育的,有了本事理应为家乡作贡献。“女儿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读研究生,一家人分居三地,相隔遥远,怎么行?”爱人坚决反对。但张继最终还是托“关系”偷改了分配去向,回到家乡在滁州市文广新局任副局长。
金庄村距离滁州近200公里,距离凤阳县城也有几十公里,驻贫困村面临的艰苦可想而知。开会时,平常爱说爱讲的班子成员都默不作声,谁都知道说话容易践行难。面对这种情况,张继再一次勇敢站出来,选择了驻村扶贫。
风里来,雨里去,他的脸晒黑了,他壮实的身体也变得疲惫了,但是,年过五旬的他始终没有退缩,始终带着一颗滚烫的心在村里奔波着。“家都不要了,这样的人不傻么!”“是不是被单位排挤、嫉妒了”,“有那么好的条件不享受,到凤阳这地方扶贫?”有人说。也有人问他:“你这样拼命忙碌,风里来雨里去颠沛流离图什么?”
他坚定的回答:“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绝不能耍嘴皮子!如果不愿为基层服务、不履行党的召唤那才是我们的耻辱!”
他对家庭、对父母亲人感到愧疚,但对群众不舍初心。
2018年7月的一天,他到滁州开会,晚上一个人住在滁州。因连天劳累,加上重感冒,夜里发起了高烧。半夜三点多贫困户陈广刚打来电话,说一场暴雨淹了他们的家。他赶紧起来,打电话给其他村干部去上门查看。第二天,他天不亮起床,坐上开往凤阳的公共汽车。一到村里,他就到几户受灾的贫困户家看望慰问,统计上报灾情。2019年4月正是考核检查的多发期,他唯一的姐夫病逝,他偷偷跑回家处理后事,为此还被暗访组发现。
得知他一夜发烧还不忘贫困户,贫困户们非常感动:唉,现在好人都没有好报!哪还能找到几个像张书记这样的好干部啊!
2019年,是党中央、习主席号召的脱贫攻坚关键年,张继要为村里锦上添花,他制定实施的多项产业计划在今年都已结出硕果。村里的电商平台经过一年筹划已经顺畅运营,通过网络销售贫困户和当地的土特产。他想要建一个小龙虾批发市场的愿望已现雏形,并已联系好合肥一家集团公司,为当地稻虾连作找到极好的出路。
他还响应习主席提出的“乡风文明,文化自信”,积极帮助打造了“小溪河·大舞台”,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每周的网络点击量已近20万,影响极大,吸引了当地在海内外的成功人士回馈家乡。
张继说,“做难事者必有厚报,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今年我们计划让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现在已经提前实现!目前看来,到2020年力争突破50万元的目标定将实现而且极有可能会超出预期。只要我们不舍昼夜继续努力,金庄村一定会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越走越远!”(陈友田 市场星报 安徽财经网 记者 胡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