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宣城 > 正文

身残志坚摘穷帽 脱贫不忘感党恩

2018-12-20 20:00:11 来源:   编辑:曹开发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身残志坚摘穷帽   脱贫不忘感党恩

脱贫攻坚,好似一股春风,时时给贫困户带来希望;更是一道彩虹,给贫困户指明了致富的方向。

在宣州大地,一声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后,全区涌现出一大批自力更生、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从贫困户走上致富道路,在这些人中间还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身残志坚,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宣州儿女奋发图强的脱贫致富歌。

 

明金秀:乡村民宿走上致富路

寒冬腊月,上午8点30分,驱车30公里来到水东镇前进村宗村采访,冬季的细雨让一丝寒意扑面而来,一栋灰色砖面的两层小楼房呈现眼前,干净敞亮的小院子一角,摆着一些常见的花草盆栽。

听见声音,明金秀出门迎了上来。“今天天气不好,你们还是来了啊!快进来坐!”热情开朗的明金秀一边招呼着坐下,一边给递上茶水。

1996年,明金秀在浙江临安务工,因为戴手套操作机器,不小心将手绞进了机器,从此,就没有了右手。

“手断了后,无法打工了,就回来了。”回到家乡,明金秀在水东至宁国的班线车上当过售票员,一干就是七八年。一直到2014年,水东镇前进村开始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战略,村民们纷纷利用自家住房办起了农家乐、民宿等。她也想试一试,于是就和家人商量了这个事,家人也都十分赞同她的想法。2015年初,明金秀在家人和村委会的帮助下,利用原来家里的三间房,改造兴建2层8间农村休闲民宿。

 “政府给了我太多的帮助,就不给政府再添麻烦。”回想起民宿的办成,明金秀内心充满了感激。如今明金秀算是家里的“半边天”了,每逢周末都有人来住,基本上都是提前打电话预订的。明金秀告诉笔者,客户有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等外地的,本地人也不少。自家养的鸡鸭,田地里种的白菜、萝卜、红薯……她家提供的早饭,都是本地的特色美食,红薯稀饭、韭菜粑粑、腌制的咸萝卜、水煮本鸡蛋……都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广受客人的亲睐。

明金秀拿出了手机给笔者看,她还为民宿注册了微信号。微信上,明大姐通过朋友圈分享家里的美食美景,来为自己的生意作宣传,用她的话说,“我们也赶赶潮流,不能落伍啊!”

在尝到了经营民宿带来的甜果后,明金秀还利用村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了30棵香榧树。“我们村曾因盛产香榧而被美誉为‘榧里宗村’,香榧药用价值高,它的油提炼出来还是面膜精华的原材料。”她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香榧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香榧的经济价值也将会越来越高。也正是看中了这点,明金秀决定,明年春上打算再种上50棵。

 

卢小木:扛起全家人的希望

在水东镇七岭村榨屋组,卢小木和往常一样,凌晨2点多就起床了。“巡逻、换水、消毒、喂料……”2017年10月,卢小木和妻子赵成秀通过东拼西凑,加上多年来的积蓄,筹款近60万在家门口承包了100多亩的水塘,搞起了牛蛙、青虾和鱼类养殖。

“自从搞了水产养殖,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整夜觉。”妻子赵成秀十分心疼丈夫,但因自己患有高血压,身体不好,许多事情都靠肢体残疾的丈夫卢小木。

2005年,在外务工的卢小木因操作机器不慎,造成肢体残疾。那年,卢小木也曾因为心里的落差而抑郁难过了好一阵子,可身上的责任让他坚强起来。“老婆身体不好,还有一个襁褓中的孩子,我得养家啊!”卢小木后来经朋友介绍,去一家企业看了两年大门。

微薄的收入很难支撑这个家,卢小木先后出去打过工,又养了两年鸭,因为涉及环境污染,最后鸭棚被拆除了。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卢小木迷茫和低谷的时候,家门口一家搞水产养殖的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没事就往人家养殖基地跑,我发现养殖里面学问大,而且还能赚钱。”就这样,卢小木跑得更勤了,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别人请教。

2017年10月的一天,卢小木终于坐不住了,他和妻子商量着决定要试一试。“那个时候把家里这些年存的钱全部拿出来了,然后还跟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借了,共凑了近60万承包了两片水地。”

万事开头难。从选种、买种、下种到养殖,卢小木几乎都是一个人在忙。养殖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的难题,好在家门口就有老师。 “青虾和牛蛙对水质要求特别的高,特别是青虾。”自从卢小木从养殖后就将家搬到了水塘边,一天到晚不间断地去水塘边转一转,看一看。

“还有半个月,青虾、牛蛙就要上市了,到时候会更忙。起虾,送市场……”虽然会很辛苦,可谈起销量和利润,卢小木胸有成竹地笑着说,这个是不愁销路,只要在上市前能保证产品鲜活,收入还是可以的。

 

朱顺华:芽菜“发”出新生活

在水东镇枣乡社区,有一对勤劳的夫妻,丈夫叫唐三海,妻子叫朱顺华,他们有一个女儿,现就读于池州学院。虽然是低保户,之前也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这些年来,夫妻俩靠着勤劳的双手,将自己的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2016年,朱顺华一家脱了贫。现在家里住的是一幢复式小楼房。吃的、用的、住的,也不比城里人差,用朱顺华的一句话说,“我们是赶上了好时代,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好日子。”

在朱顺华14岁时,因为患有骨髓炎导致右腿残疾,如今行走还需要拄着一根木棍才能稳稳地走路。1996年的冬天,朱顺华经过亲戚的介绍在社区油厂当起了会计。日子过得很快,一晃十年过去了,油厂由公营变成了私营,朱顺华就失业在家了。

丈夫为了照顾朱顺华,从工地回来,也没有了工作,可日子得过下去,该怎么生计呢?就在夫妻俩一筹莫展的之际,朱顺华脑海里出现了一个画面:小时候父母从地里收回来的干黄豆,用水泡过后可以发芽菜,不仅好吃,也可以拿去卖。朱顺华就想着可以试一试发芽菜来谋生活。没有想到,和丈夫说了这个想法之后,两人一拍即合。“刚开始做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只能慢慢的摸索。”

2003年,朱顺华夫妻俩就开始卖芽菜来维持生计,刚开始只是发一点就拿去街上买,因为没有经验,芽菜产量不高。可谁曾想,她家的芽菜因为口感不错,吃过的邻居都说,“你为什么不多卖点?”

摸索了几年后,夫妻俩也渐渐摸索出了发芽菜的经验。“芽菜对生长环境特别讲究,温度、湿度、水分、空气、光照缺一不可。”多年来,朱顺华也帮着丈夫打打下手,比如给芽菜定期的浇水,要浇多少水,她都把握得十分精准,慢慢的,夫妻俩就决定将父母留下的老房子改建一下扩大规模,专门用大缸来发芽菜,从最初的十口缸到现在的三十口缸,朱顺华家的芽菜几乎天天都有的卖。丈夫唐三海每天3点起床,起芽菜,脱芽菜壳,然后拖着板车去镇上农贸市场去卖,他家的芽菜一上午就全部售空。

“因为是水缸发的芽菜,无公害,颜色、形状、口感俱佳,很受大家的喜爱。”朱顺华坦言,这些年卖芽菜,丈夫要起早收菜、洗菜、运菜、卖菜很辛苦,可丈夫说干有干劲。现在,全家的生计就靠它了,一年下来也可以挣个一两万,日子好过了。

2017年,女儿考取了大学,这不仅是全家的人喜讯,更让朱顺华一家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宋本金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曹开发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