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宣城 > 正文

泾县扶贫驿站打开致富门

2018-11-14 15:13:06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曹开发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泾县扶贫驿站打开致富门

 

今年以来,泾县遵循精准帮扶、分类施策的基本原则,发挥行业特点和部门优势,把就业扶贫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措施,因地施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该县按照“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工作思路,构建开发就业岗位与帮扶贫困劳动者就业联结机制,认定县域内就业扶贫基地37家,招募居家就业扶贫基地125家,开发20家扶贫驿站,其中,建成全功能扶贫驿站12家、单一功能扶贫驿站8家;结合护林员、护路员、巡河员等“三长制”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纳贫困户到公益辅助性岗位就业650人;开展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10场、“三送一交心”活动2场。截止目前,全县已就业贫困劳动者6764人,其中,落实贫困劳动者就业人数达到3799人次,转移就业贫困劳动者2965人次,(居家)就业扶贫基地吸纳贫困劳动者238人次,自主创业48人。贫困劳动者通过政策享受各类补贴总额约470万元。

该县黄村镇的安徽泾县海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佘王剑对记者说“我公司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的模式,组建海纳联盟,建成海纳原粮生态种植示范基地、桃花潭财政扶贫生态采摘园和水蜜桃、蔬菜、葡萄、土鸡、青虾、土猪等基地,让50多户贫困户就近就业。组建泾县黄村镇海纳农业就业扶贫驿站,建成就业扶贫车间,吸收26户贫困户就业,为贫困户年增收10万多元。投资200多万,新增‘海纳农产品加工建设’项目,建成冷藏、初加工、检测、化验室、包装等车间,与村里贫困户签订了农产品采购合同,并依托网店、微信公众号、微商代理、微信小程序、上海闵行区‘慈善超市’及会员单位团购、定点配送、私人定制、小区推广等形式,线上线下率先销售贫困户土特产,也为我县17余种优质农产品销售找‘婆家’。”

53岁的高三八是该县黄村镇花林村高村组人,常年在海纳农业做工。谈起就业扶贫,他深有感触地说:“我父母都90多岁了,家里就我一个人劳动,是村里的贫困户。泾县海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佘总就近安排我在基地就业,这样既不耽误照顾老人、种好10多亩责任田,又能在家门口务工,仅务工收入就超过一万二千元。公司还帮助我家销售糯稻1万多斤,让糯米卖出了好价钱。村里和我一样的贫困户生产的农产品,公司都优先予以销售。”

位于该县云岭镇的安徽云岭星火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扶贫直通车基地,通过“三直三通”对接贫困村、贫困户,已收购63户贫困户粮食近50吨;与5个贫困村对接,建立链子、糯米、中药材等生产基地,安排贫困户到基地务工人数达2000多人次;在基地建成云岭镇“扶贫直通车”网络销售中心,为162户贫困户销售农产品,为59名贫困户提供了包装工、司炉员等岗位,多点开花助脱贫,赢得广泛赞誉。

该县在抓好扶贫驿站建设的同时,还在就业培训上下功夫。该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胜告诉记者:“我县在11个乡镇24个村开办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绿化工多项工种技能脱贫培训班,共培训贫困劳动者1629人,授人以渔,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截止目前,该县帮扶就业脱贫人数达885人,贫困劳动者帮扶率达100%,稳定就业率控制在90%。

该县昌桥乡卢塘村上头郑组的贫困户郑小虎对记者说:“经过创业培训,扶贫干部为我量体裁衣,制定了水稻种植、养殖叠加的增收计划,帮助我成立了小虎水稻种植家庭农场,成为我县居家就业扶贫基地之一。目前,我的基地仅水稻种植面积就达101亩,年收入突破16万元,并带动了其他贫困户就业,实现精准脱贫目标。”

  李荣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曹开发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