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宣城 "皖南大包干"发源地的今朝故事
访皖南最早包产到户的宣州区鸽子山村吴村村民组
宣州区洪林镇,是“皖南大包干”的发源地。早在40年前,该镇鸽子山村吴村组13户村民就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冒着巨大风险,在分田到户的“生死契”上郑重地按下了红手印,由此揭开了“皖南大包干”的序幕。如今,40年过去了,当年“大包干”带头人大多已老去,今天的皖南大包干发源地---鸽子山村吴村村民组40年来情况如何?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在宣州区委宣传部宋本金主任与该镇办公室主任陈琛的陪同下,驱车前往该村进行了采访。
一走进鸽子山村,那一幢幢的小洋楼展现在记者的眼前,那淅淅沥沥的蒙蒙小雨把小洋楼点缀的尤为漂亮。得知我们要去采访,鸽子山村委会的领导和准备接受采访的当年参与按手印的87岁高龄的熊传国早已等候在鸽子山村委会的大厅内。
鸽子山村(当年鸽子山大队)吴村组(吴村生产队)的大包干从1978年5月份开始 在全国也是比较早的率先自发的进行了包产到户的小山村之一。
据当时大包干参与者之一的熊传国介绍,当年由于大锅饭,大家出工不出力,亩产稻子收成不到300斤,那时生产队是吹哨子上班,干一天活记10分工,值三角一分钱,到头来一年种的粮食除了交交公粮就所剩无几了,其中有一户叫万有财的村民到年终一斤稻子没有分到,还从生产队借了100斤稻子度日。如果再这样下去是要饿死人的。于是我们村里几个人商量认为只有把田分到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才能有饭吃。但这是要冒着极大的风险甚至坐牢,于是我们13人偷偷地开会,并都在“生死契”上按下了红手印。不敢讲、不敢报,村里每个人分一亩多田,包产到户后,当年秋季水稻亩产800多斤。我家有8个人14亩田,当年收到水稻近12000斤,村上人都称我家是万元户。
鸽子山村综治主任舒方义告诉记者,吴村组原名叫吴村生产队,当时我父亲舒刚祥、熊传国、舒刚俭、舒刚丁、熊传保、熊传胜、黄大宏、尹德平、刘明胜、万有财、万有国、薛其富、夏立富等13人在当时生产队的社屋(生产队仓库)召开分田会议(那时我已经16岁,上初中了),当时大队书记丁德能(又是公社党委委员)就住在我们村里,千万不能让他知道,而开会的地方离他家只有300米远,为了防止他闯入,门口派了个放哨的。田分完了,会结束时,参加会的13位村民都在“生死契”上签了字,按上了红手印(为了妥善保管“生死契”,当时一再叮嘱夏立富要藏好,不得丢失,否则是要坐牢的。由于藏得太隐蔽,可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分田到户的1978年秋天就获得了前所没有的大丰收,亩产800多斤,彻底解决了我们的吃饭问题!事过一年的1979年的春上,上面在吹单干风时,邻村的村民组才知道我们早就在搞单干了。
在鸽子山村吴村村民组率先包产到户的带动下,在“大包干”精神的鼓舞激励下,全镇农民积极开展分田到户,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吨粮田”、“万粮户”不断涌现,农民不再为温饱问题而犯愁,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与转变,特别是“打工潮”的蓬勃兴起,广大农民的目光不再局限于“一亩三分地”,而是把视野投向外面的世界,全镇至少有四分之一的青壮劳力涌向沪苏浙等城市的建筑工地、服装加工厂及家政行业,农民收入来源中新增了“务工收入”重要一项,家家住上小洋楼,有不少家庭还有小轿车,他们从解决温饱到追求提升生活质量,这是他们改革开放的一大飞跃!
洪林镇办公室主任陈琛告诉记者,如今,鸽子山村敢为人先的改革基因在洪林这片大地上得到了很好传承和发扬光大,目前全镇农村改革工作一直走在全区乃至全市乡镇前列,2017年8月该镇被纳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域,成为宣州两个国家级试点乡镇之一,为着力打造产业发展美、生态环境美、群众生活美、社会和谐美的“四美”洪林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曹开发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