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讯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和县善厚集社区围绕“精准”二字、紧盯“脱贫”目标、做实“帮扶”举措,积极探索贫困人口就业新模式, 充分发挥公益岗位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想方设法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渠道,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让贫困人口做事有岗位、做人有尊严,家庭有收入、脱贫有信心。
老蒋的“一把剪刀”
老蒋,全名蒋守余,家住善厚集社区。十年前,老蒋的妻子患上糖尿病,后导致双目失眠,家庭经济十分困难。2016年在动态调整中被评定为贫困户。为帮助其家庭早日脱贫,2017年8月,善厚集社区根据老蒋的身体状况和特长,为其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从事东风广场花卉苗木的修葺管护。
老蒋年近七旬,但身体硬朗,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春天,他细心地把刚发出的枝叶剪出各种美丽的造型;夏季,他一大早就出现在广场四周;冬天下雪,他及时将覆盖在苗木上的积雪清理掉;春夏两季杂草生长较快,他不畏蚊虫叮咬和高温酷暑,起早贪黑除草清杂。为不伤及苗木,老蒋很少用化学除草剂,多半以手工拨除。老蒋很会体谅人,修剪下的枝条他总是自带三轮车装走,不给清洁工增加工作量。
老蒋用手中的剪刀剪出了社区东风广场美丽的风景,也为自己剪出了一条脱贫之路,他的工作得到了社区干部和居民的一致认可,工资也从每月的200元递增到现在的每月800元。“每天晚上,我都要到广场转几圈,看看有没有小孩采花折柳,看看有没有需要修剪的花草。望着大伙儿在宽敞明亮的广场上散步跳舞,我心里舒服的很。”老蒋说。
张广福的“小喇叭”
今年65岁的张广福家住善厚集社区小李庄,自幼家境贫寒,终身未娶,步入老年后身体一直不好,属于“五保”贫困户。张广福心肠热、人缘好,乐于助人,虽然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但他人勤、嘴勤、腿勤。针对这一情况,社区两委“量体裁衣”,为他安排一份公益性岗位,具体负责张家山巡林防火工作,月薪300元。自2017年8月上岗至今,张广福乐此不疲,山上瞭望,山下扫描,有事及时报,无事报平安,山道村头时常想起他的喇叭声:“各位乡亲,防火要紧;上坟烧纸,火要灭清;保护林木,国家规定;乱砍乱伐,罪责不轻---”由于张广福的宣传内容通俗易懂,很接地气,一年多来,社区境内没有发生一起火情和树木偷盗行为。
“这份工作为我每年增加了几千元收入,加上五保补助,我现在是吃不愁、住不愁、用不愁。白天上山转转,平时下村跑跑,不仅巡山防火,还为村里站站岗哨,防防那些小偷小摸,村里人都很抬举我,我也觉得很有脸面。”对于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张广福很满足。
撒老汉的“五个理应”
撒忠华,71岁,家住善厚集社区宋村回民村。儿媳妇是湖北人,结婚后因夫妻性格与生活习惯不同,二人常为家庭琐事生发矛盾,媳妇思家心切,有离婚之意,儿子执意不从。撒忠华苦口婆心开导儿子:“留住人留不住心,还是让她走吧。”胞兄撒忠云厚道老实,终身未娶,长期与老撒生活在一起,后来罹患脑中风完全失去劳动能力,连日常生活都需要人照顾。鉴于老撒家的实际困难,社区有将其胞兄送到敬老院的打算,老撒说:“自家人自家不照顾,怎能给政府增加负担。”媳妇走了,又要照顾胞兄,老伴年逾古稀,全家仅靠儿子一人打工支撑。调整为贫困户后,2017年8月,社区安排撒老汉担任民族村小广场和公厕保洁员,月薪500元。一年多来,老撒保洁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在镇村多次检查中获得好评。
虽是贫困户,但老撒在村里威望很高,村里遇到大事小事总是喜欢找老撒来论断是非,他不偏不倚,不坦不护,让人心服口服。他常教育开导村民:公家办事有原则,老百姓做事也要有原则,是晚辈的理应尊敬长辈,是子女的理应孝敬父母,是媳妇的理应礼让婆婆,是学生娃的理应尊敬先生,是夫妻的理应相互体谅。老撒的“五个理应”已成为民族村的村规和村训。(王智银 李康义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 张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