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网讯 大别山里的安徽省金寨县麻埠镇响洪甸水库,是举世闻名的淠史杭灌区主要水源之一。库区水面积20多平方公里,总库容26.32亿立方米。响洪甸供电所就紧依水库,建在一个叫鲜花岭的码头边。
供电所离码头步行1分钟,选择这里建所,是为了供电服务更加及时便捷。库区山深林茂道路难行,但水路纵横四通八达,供电所因地制宜,利用船只开展水上流动服务,赢得了库区群众好评,被老乡们称作“水上供电所”。
“水上供电所”有员工17人,用电客户5500户,10千伏线路80.1公里,低压线路396公里,公用配变57台,供电面积133.8平方公里。看起来管辖范围并不算太多的供电所,却因为风里来,浪里去,多了几分生动的故事。
因为对船的依靠,水上供电所经常把工作统筹集中起来做。所里电工常常结伴下水,让供电宣传、咨询、服务、检修、 在“突突突”的机船声中完成。
9月18日,机船剪开烟波浩渺的湖面,印着“响洪甸供电所水上便民服务站”字样的牌子在粼粼波光中愈发鲜艳。供电所里电工最少的都在这水上工作了二十年以上,水面上混沌的水雾并不能让他们迷失方向。 库区内的大大小小岛屿都清晰地刻在他们脑海中。从码头行驶了近三十分钟,来到了齐山村达河组的一个无名小岛。
“真没想到我昨天才去申请,你们今天就过来了。”岛上居民杨克胜高兴地说着。原来杨克胜家以前只是220伏的线路供电,今年他刚刚购置了几台制茶机器,准备在秋茶季节扩大茶叶生产规模,而新机器需要380伏的三相电才能使用,杨克胜在前一天去供电所申请了安装三相电。“我们对服务工作正在进行提速增效,杨克胜昨天上午来申请,所里昨天下午就安排人进行了现场勘察,今天上午备齐材料,一吃过中饭就赶过来了。” 响洪甸供电所所长梁志勇告诉我们:“库区交通不便,我们正努力做到让客户办事最多跑一趟,最好一趟也不跑!”很快,所里的员工李兵、赵儒新、高德俊、马贤青等各司其职:登上电线杆放线、安装电表、固定线路等。几个人熟悉的配合着,只用了一个半小时,杨克胜家的三相电就装好了,看着可以运转的机器,杨克胜连声道谢。
麻埠镇是中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原产地,老百姓大多以种植加工茶叶为生。每年春、秋两个采茶季,都是响洪甸供电所辖区的用电高峰期。今年,供电所在加大做好服务力度的同时,又新增了配电变压器9台,更换小容量配电变压器8台,解决了茶季生产用电问题。
“海岛”是水库里的一座孤岛,52岁的电工赵儒新在这里常年“留守”。去年,由于小孩考上了大学,他妻子终于回来给他做上了热饭菜。赵儒新是附近少见的留守男人。水库周边没有学校,孩子在外地读书,妻子陪读,他没去,因为包括海岛台区在内的附近几座小岛上的住户用电都是他在维护。
赵儒新上世纪90年代成了一名农电工,这份工作已做了近30年。他负责8个台区400户家庭的用电维护以及收费。400户分散在十几个小岛上,走的都是水路,一圈跑下来,刚好一个月。他所在的“海岛1号”,只住了几户人家,还都在岛的另一边。妻子带儿女在六安市读书,他几乎是一个人独守一个小岛。
现在的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孩子,出门买东西不方便,就打电话给赵儒新,让他开船出去忙活的间隙,给帮忙买点送过去。农电工收入比不上邻居出门打工,但赵儒新没想过外出,“都走了,岛上用电怎么办,这些老人怎么办?”“我有时感到也很甜。”赵儒新经常捏着妻儿相片,看着附近几座小岛上星星点点的灯光,“付出有了回报,我就不感到辛苦了。”
按老百姓话说,山有山神,水有水仙。供电师傅,那就是用电的保护神喽。
水是障碍,也是道路;船是工具,更是朋友。今年1月份的大雪,整个镇区银装素裹,水库边一处低压电杆和线路栽倒水中。 朱丙江、陶庆国、邱远启、高仁宏等供电所员工开了近一个小时的船,来到故障点。天寒地冻,水泥杆落到水库中,导线更是深深地潜在水底,神仙也拽不上来!
不过这难题难不倒电工师傅。他们调来两条渔船,把导线两端分别拴在两船船尾,开足马力向两边开去,强大力量再借助水的浮力,将坠入库底的导线和一千多公斤的电杆拉至水面。他们又用临时电杆把导线重新固定安装,冒着严寒8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将停电线路送上了电。这只是今年响洪甸供电所抗击冰雪保供电的一个生动缩影,在1月份的连续两场大雪中,全所员工始终奋战在抢修保电一线,保障了库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麻埠镇党委政府也给予响洪甸供电所高度评价:供电所是此次全镇战雪灾表现最好的单位,没有之一!
连续4年 “零投诉”、连续多年国网金寨县供电公司先进集体、麻埠镇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先进单位等,都是对响洪甸供电所工作的充分肯定。“守土一方、履职尽责,我们全所上下将继续秉承人民电业为人电的宗旨,为库区用电保驾护航。”梁志勇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