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作为亳州市利辛县交通局的选派干部,翟奎只身来到利辛县西潘楼镇张集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今年3月,翟奎任期届满。为了挽留他,398户村民集体在请愿书上摁下了红手印,请求留翟奎再干一届。
自翟奎到村任职以来,他与村干部一道深挖贫困病根,因村因户施策,带领广大村民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因地制宜,制定贫困村发展规划
张集村位于亳州市利辛县西潘楼镇东北四公里,全村有1226户,张集村由于基础设施薄弱,集体经济薄弱,资源匮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初入张集村,翟奎发现过去遗留问题较多,发展进程缓慢。翟奎每月至少28天吃住在村里,带领群众奔小康,是翟奎到村任职后一直坚守的工作信条。他访民情、听民意,找症结、理思路,撰写了《张集村贫困原因和脱贫对策》,制定了《张集村年度计划和三年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流转土地1000多亩,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切实增加村民收入。 在翟奎的带领下,村干部认识到开展脱贫攻坚的重要性,不再怕吃苦,不再谈享受,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
多方筹措,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过去,张集村大部分自然村路面坑洼不平、尘土飞扬,一遇阴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对此,翟奎召开村两委会议研究,积极争取利辛县交通局的支持。三年来,通过努力,筹集建设资金986.5万元,修建了13条总长19.3公里的路,村村通水泥路。他积极争取旧村庄改造资金160万元,修建了张辛庄内水泥路2公里,安装路灯16盏,方便了群众出行。
翟奎还联系县国土资源局、财政局,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800余万元,新挖东刘、西刘庄等当家塘12口,疏浚沟渠6公里,新建桥涵43座,新打机井53眼;修建4米宽田间混凝土道路4.715公里、3米宽田间混凝土道路1.599公里。协调县发改委、水务局筹集900多万元资金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村民安全饮水问题。积极联系电力部门,新架设、整改供电线路7.8千米,新装变压器3台,增容260千瓦。平整东刘庄、西刘庄老宅基90亩,将老宅基地改造成良田。筹集资金80多万元,建设了村级活动场所、群众活动中心,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从办公经费中挤出9000元,为闫楼等12个村民组修建了13个垃圾池,解决了村庄垃圾无处投放的难题。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组建了一支26人的卫生保洁队伍,村容村貌极大改观。
精准施策,由“空壳村”发展成富裕村
针对贫困户不同情况,他采取“包、扶、帮”等措施进行扶贫。对没有劳动技能的,主动帮助联系职业学校进行技能培训,有9名贫困村民参加了培训学习;对没有就业渠道的,帮助联系企业解决就业问题,目前已有15名村民实现了就业。
翟奎通过多方联系,帮扶村民闫庆敏学习葡萄栽培技术,筹集6万元启动资金,引进葡萄新品种,首批种植葡萄50亩,后经过不断扩大规模,现葡萄种植面积已达200亩。目前,闫庆敏种植的葡萄销售火爆。协调县畜牧局拨付10万元资金,帮扶村民闫锋扩大波尔羊养殖规模。帮助爱学牧业有限公司扩大生产规模,目前该公司存栏黄牛300头,年产值60万元左右。加大对农牧种养循环基地支持力度,该基地年存栏能繁母猪50头,出栏生猪1200头。扶持村民建设了22亩生态蚯蚓养殖场和100亩特色水产区,利用蚯蚓和饲料搭配养殖黑鱼、泥鳅和黄鳝等,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整合4000亩高标准农田粮食种植项目,夏季小麦总产达到52万斤,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
目前,张集村共落地项目16个,建设葡萄采摘园1个、标准化养殖区6个、蔬菜大棚9个,总投资2000万元。
此外,通过与强英鸭业集团公司联合走“鸭业强村富民”之路,投资180万元建设温室大棚养殖场2个,年盈利24万元。同时,他多方筹集资金305万元,帮助张集村建设187.2kw光伏扶贫电站2座、60kw光伏扶贫电站1座,张集村也由过去的空壳村发展到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6万元。
村民请愿,挽留翟队长再干一届
在张集村任扶贫队长以来,翟奎走遍了这个村的每一块土地。他定期到孤寡老人、老党员、留守儿童的家中探望、慰问,自己掏钱为他们购买慰问品。截至2017年底,张集村2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6%下降至2017年的1%,顺利实现了重点贫困村出列的目标任务。翟奎也先后荣获“全县最美扶贫工作队长”称号及“全市优秀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称号。
“听说翟奎书记今年就要回去了,大家都很舍不得,我们村里需要这样的干部,村里的工作离不开他。”张集村卫生室工作人员闫化东是这次“请愿”的发起人之一,“别村人都羡慕俺张集村,说俺张集村的人真幸运,来了个真干实事的翟队长。”闫化东告诉记者,眼见这位“扶贫队长”任期将至,村民的不舍之情日益增长。
翟奎在村里的任期今年结束,他思忖着申请继续留村工作,递交申请在脱贫攻坚一线战场再干一任的《请战书》时,组织向他转交了印着398个红手印的请愿书。翟奎动情地说:“我真是舍不得离开张集,离开这个刚刚看到希望的村,舍不得这里淳朴的乡亲们,舍不得并肩奋战的战友们,更放不下尚未脱贫的村民。”(记者 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