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讯 日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舞蹈评论家、理论家于平做客“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在合肥大剧院与现场观众分享了《现实题材舞台剧创作》。 受欢迎的话剧,都在用老百姓的语言演绎老百姓身边的故事,那怎么才能创作出受欢迎的舞台剧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于平表示,以歌舞演故事的舞台剧,在创作时更要贴近老百姓、关注现实主义题材,这样的舞台剧才能“接地气”,叫好又叫座。
作为国内资深的舞蹈理论家,虽然来安徽的次数不多,但是说起安徽创作的舞剧,于平表示自己也看过不少。从上世纪80年代的《冬兰》,到后来的《徽班》,再到现在的《立夏》,于平谈起安徽舞剧创作可谓做足了功课,在他看来,安徽的舞剧创作方面主要以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为主。除了谈舞剧,于平还特别谈到了黄梅戏,“黄梅戏方面,我了解比较多的是韩再芬。她的戏我都看过,包括她演的话剧。她比较擅长在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上创新。”
不少观众觉得舞剧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艺术形式,需要一定的文化程度才能看懂。于平表示,“任何剧种都有自己的叙述语言,舞剧的叙述语言偏离日常生活形态,所以大家不太容易进去。这就是舞剧界要琢磨的问题,如何解决舞剧的叙事性,要让观众觉得它是舞蹈,但是又要让观众能够理解。”那怎样才能做到叫好又叫座?于平表示,一部舞剧要让观众理解,要做到两步:前理解和易理解,“前理解就是让观众知道舞剧的大致剧情;易理解就是让观众容易理解,那舞剧的故事性、人物性格塑造就不能太复杂。”
当下,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舞台科技必然驱动舞台剧表现手段的变革。对此,于平表示“不仅要有创意,更要有胸怀去接纳这种变革”。在他看来,在讨论现实题材舞台剧创作时,不能不正视当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不能不正视突飞猛进的当代科技正创造着人类文明的全新视野,不能不正视这个全新视野给演艺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站在传统演艺的立场上,我们更关注演艺装备的改善,它意味着传统演艺要通过演艺装备的科技支撑来实现本体开拓,来积极地顺应时代并影响时代。舞台演艺遭遇高新科技是它的历史命运也是它的时代幸运。”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 记者 吴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