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弋江畔的西河古镇,因四面环水兴盛了600多年。几道大桥跨江而过后,昔日繁华的渡口码头也渐渐冷清起来,但老街上光溜溜的青石街道、曲折幽深的窄巷、粉墙黛瓦的老屋,再次成为市民旅游休闲的新宠,且趋之若鹜。
我去西河古镇那年正是秋天,青弋江汛期已过,水位下降了许多,露出河边店铺高耸的墙脚和渡口码头台阶下一大片荒芜的土地,几个农民正忙着在滩涂上耕种。同行的朋友感叹道:“要是能在渡口种些花草苗木,建个微型湿地公园,一定别有一番风味。”我听了也深有同感,就向当地政府文旅部门建议造个“渡口湿地文化公园”,没想到竟然与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他们立刻找来专家设计公园建设方案,砍伐杂树、铲除杂草,添置石凳、木椅,买来大量名贵时尚的盆景花卉,布置出各种美丽造型。
渡口小公园建成后,果然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休憩。此后我也多次陪朋友来参观,沿着码头伸向河边的几十级台阶拾阶而下,河面上波光粼粼,渡船往来穿梭,渡口边是烧烤、露营、休闲的游客,远处是河畔湿地密密的芦苇荡及上空自由翱翔的鸥鸟,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相机留下精彩的瞬间。
渡口湿地文化公园火爆出圈了,成为游人来此必到的网红打卡点,摄影家朋友更是端着相机流连忘返,大V、网红还架起设备开启了现场直播……我也因此沾沾自喜了好久。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第二年夏天梅雨季节的来临,皖南山区山洪暴发,陈村水库开闸泄洪,几乎一夜之间,青弋江河水暴涨,浑浊的山洪携带着竹木杂草汹涌而来,平日静美的青弋江突然露出狰狞的面目,洪水迅速淹没了两岸的坡地,并直逼古镇街面。河滩上那些鲜嫩的蔬菜、绿油油的小麦、金灿灿的油菜花及数不清的野花杂草被洪水吞没,只剩下细密的芦苇、高大的树木挣扎着露出自己的梢头,在水面上漂荡。那几个当地农民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植的农作物被水毁了,惋惜不已,而河里的鱼儿们却高兴起来,它们在丰美的水草间穿梭、翻滚、跳跃,享受着大自然赐给它们的饕餮盛宴。
我就纳闷地问那几个农民:“你们明知道滩涂年年都会有洪水的威胁,为什么还要年年在滩涂上耕种呢?”
那农民深深地叹口气说:“如果当年的洪水小或过境快,我们耕种滩涂还是有丰收的希望。而你们引以为豪的渡口公园,政府年年投资修建,年年打了水漂,却没有任何门票收入。”
农民的话怼得我无言以对,恰巧几个游客兴致勃勃到渡口公园准备打卡,面对翻涌的浊浪,非常沮丧地怏怏离去。一位直播美女发问:“为什么不能给渡口公园建一道防洪堤呢?”
我哑然失笑了,因为政府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花费巨资建一道几乎没有收益且影响生态的公园大堤,但为了不让游客和来的摄影家们失望,每年洪水退后,当地政府还是会花钱修复公园的水毁设施,购买新的花草树木,恢复了公园美丽的容颜,让渡口公园再次回归大众的视野。那别致的造型、缤纷的色彩、馥郁的花香所构成的人造美景便继续在旅游群和朋友圈里扩散。
今年夏天,我再去西河古镇,却惊讶地发现,渡口的湿地公园里居然没有人造的景观,没有摆放璀璨的鲜花,但依然游人如织。
青弋江水已经落到了河中心,露出两岸绵延的滩涂和河中浅滩上丛丛簇簇的芦苇。渡口公园内的大树依然郁郁葱葱,滩地上绿草绒绒,还夹杂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花,三五成群的鸥鸟在湿地上空翩翩起舞,一切是那样的真实自然,充满着盎然的野趣。
林间草地上,搭起了几个野营帐篷,一个男人坐在沙滩椅上看书,一个小女孩在两棵大树间的秋千上摇来荡去,而女人则忙着用手机不停地拍照。不远处一把大伞下,几个年轻人支起炉子,一边烧烤食物、一边喝着啤酒。摄影家朋友们如同追随鲜花的蜜蜂,不断地变换角度、按下快门。
当地的居民兴奋地告诉我说,去年洪水退后,旅游办干部带着几名环卫工人,清理了渡口的杂物淤泥,剪去了被水损伤的花木枯枝,让其自然生长。没想到这种不事雕琢、野性十足的自然生态景色很受游客欢迎,来此拍照打卡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我顿有所悟道:西河渡口湿地之美,美在真实,美在自然,美在灵动,美在和谐。
朱幸福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