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副刊 > 正文

《安徽大学校歌》的前世今生

2025-07-28 09:51:17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杨蕊   

安徽大学红楼(今安庆师范大学菱湖校区)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夏商肇启,雍容汉唐。文化丕成,民族是昌。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缅怀先哲,管仲蒙庄。高文显学,宋清孔彰。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这首《安徽大学校歌》,自1933年诞生,至今90余年,依然响彻在安徽大学的校园里。这首校歌,同北大清华等名校校歌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A 校歌的诞生

安徽大学筹建于1927年8月,1928年2月正式招生。校址在民国安徽省会安庆市的敬敷书院(即后来的安庆师范学院、如今安庆师范大学菱湖校区)。首任校长由安徽省教育厅长程天放兼任,正式定名为“安徽省立安徽大学”。后又经历王星拱、杨亮功、何鲁为校长。

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规定,必须有3个学院以上的规模方可成为大学建制。此时的安徽大学有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教职员工80余人。仅文学院就有30多名专职教师。其中,不乏名流教授。如《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者陈望道、史学家陈守实、语言学家方光涛、历史学家吕思勉、文学史专家陆侃如冯沅君夫妇、桐城派殿军代表性人物姚永朴等。当然,还有郁达夫、苏雪林、朱湘、陈慎登、苏曼殊等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教授。文学院主任刘文典,农学院主任韩安,理学院主任朱世明,可谓是群贤咸集,人才济济。

1932年1月28日,日寇侵占上海,爆发“吴淞口之战”。战争的阴影笼罩着长江流域。何鲁校长辞职,安徽大学陷入困境。

两个月后的4月21日,程演生临危受命,接替校长之职。程演生曾经在英法日留学,回国后任北大、暨南教授。此时回皖接棒,一心奋力图强,振皖兴才。程演生多方奔走,筹措办学经费,四处协调,扩展校舍。他要求学生自觉培养“诚笃淳朴的行为,刚毅坚韧的志气,精密公正的思虑,要自觉地负起振兴中国之责任”。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为国求学的热情,程演生决意要撰写一首校歌。经过多个夜晚的思维冲撞,终于在一个早晨,披衣下床,奋笔疾书,一挥而就,一首四言诗体的歌词,耀然于纸。写好后,他又展卷而诵,抑扬顿挫,心里流淌出一股激情。

1933年6月17日,在安徽大学校务会议上,参会人员认真审议了这首校歌初稿,决定正式确定为《安徽大学校歌》,歌词在6月30日刊出的《安徽大学周刊》上发表。

歌词有了,怎么样将歌词谱成曲子呢?此时,程演生想起了原在北京大学时,认识的中国文学系的同事、时在上海出任国立音乐学院院长的萧友梅教授。他立即致函萧友梅,请其谱曲。萧友梅不到半个月就回函,把这首校歌谱成了四部合唱曲,寄回给程演生。

于是,这首《安徽大学校歌》就在国立安徽大学校园传唱起来,在安徽省府安庆市的大地上诞生了。

B 校歌的文采与意蕴

安徽大学校歌,采取的是骈体文。四言句式,分为两段。全文十六句,六十四字。首尾两句“潜岳苍苍,江淮汤汤”与“莘莘多士,跻兹上庠”,是重复固定的,其间内容多变,内涵翻新。虽说是校歌,实际上是一首规整的诗作,体现着安徽的历史文化与灿烂文明。文意深邃,意蕴深刻。

起首两句歌颂的是安徽省的“一山两水”,既有立体,又有平面,既有固态,又有动态。“潜岳”,就是安徽省境内的最高峰天柱山;“苍苍”,形容古南岳天柱山的高耸云表,雄奇灵秀。“江淮”,就是横跨安徽省的两条水系长江与淮河。“汤汤”,就是形容水系的流域广阔,浩浩荡荡。这里蜻蜓点水式的,明写的是“一山两水”,歌颂的是安徽标志性的自然景观,带动的是安徽版图的地域地貌,将秀美的古皖大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紧接着,展示安徽省的人文历史。“夏商”与“汉唐”,自然勾起了安徽的地域典故。夏朝的主要创立人大禹,曾经在蚌埠市的涂山“会盟诸侯”,并在此娶妻。汉代的淮南王刘安研发了豆腐,而传遍全世界,成为数千年来餐桌上的饕餮珍品,余味无穷。诞生于东汉的《孔雀东南飞》成为我国最长的叙事诗,千古传唱。“管仲”与“庄子”,是淮北平原上的两位思想先哲,文化名流。《淮南子》《老子》《庄子》等道家典籍,诵读至今,经久不息。更有甚者,延续两三百余年的“桐城文派”,影响了明清数代文人雅士,开一代学派之风范。“程朱理学”,成为一代宗师,更是影响了几近千年。从淮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皖北到江南,勾勒出安徽省的英雄人物与历史文化,举一反三,津津乐道。宛如一幅悠长而绚丽的、融历史与文化于一体的皖文化画卷。

最后两句“莘莘多士,跻兹上庠”,寄希望于广大青年学子,进入安徽大学这个高等院校,要领悟与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担当起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无愧于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无愧于上苍赋予我们的责任。把校歌的内容提到时代的高度,使其意境得到无尚的升华。整个校歌,文辞精粹,立意高远。积淀深厚,文采斐然。古朴典雅,气势磅礴。

C 校歌的消失与重现

1937年“七七事变”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省立安徽大学的处境艰难起来。日寇打开吴淞口之后,逆江而上,直逼内地。上海、南京、芜湖前后陷落。作为安徽省会的安庆,已是岌岌可危。1938年6月20日,安庆陷落之前,省立安徽大学、省立一中等学校,纷纷向后方撤退转移。

安徽大学的师生有的回家乡,有的遣散,有的索性投军,到了抗战前线。最后剩下少数学生随迁至湖南省境内,虽然在祠堂断断续续地授课,但也是七零八落,举步维艰。1939年春夏之际,迫于日军的步步紧逼,索性解散了安徽大学。至此,办学十年之久的安徽大学弦歌中断,唱了五年的《安徽大学校歌》亦随之销声匿迹。

此后,随着抗日战争的紧迫形势、人事的更迭消殆,人们渐渐地淡忘了这首校歌,甚或根本就不知道安徽的历史上曾有这么一首歌。

1946年10月,国立安徽大学在安庆原省立安徽大学校址上复校招生,11月11日,举行开学典礼。由于内战爆发,学校艰难维继。至1949年初,国民政府教育部强令安徽大学迁到江南。复校前后不到3年的国立安徽大学悄然消失。此间,人们更没有顾及到发掘与传唱校歌。

1958年,已在合肥市西区兴建的安徽大学正式招生。这就标志着安徽大学随着安徽省政府迁址合肥。当年9月16日之夜,毛泽东主席应安徽省省委书记曾希圣之请,下榻于新建不久的稻香楼宾馆题写了“安徽大学”校名,沿用至今。

1995年,安徽大学动议策划,向社会上公开征集“安徽大学校歌”活动。然而,征歌活动开展得不尽如人意,无疾而终。

时间转到了2006年。安徽大学历史学院陆发春教授在复旦大学图书馆查阅近代安徽史料。无意之间,发现了《安徽大学校歌》。这是一份刻印的纸张,左边写着“校长程演生先生作词”,右边写着“国立音专院长萧友梅先生制曲”。对此意外发现,陆发春教授欣喜至极,如获至宝。11月11日,陆发春把这份珍贵的史料交给了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陆勤毅。陆勤毅看到后,高兴得不得了,当即指示陆发春写成书面材料,随即一篇《老安大的校徽校歌》发表在《安徽大学学报》上。

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立即安排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师生们组织排练演唱。并且制作成了长版、短版、伴奏曲等多种形式,在校园里播放。如此,消失了70年的《安徽大学校歌》的旋律,又重新回荡在安徽大学的校园上空,在安徽大学的莘莘学子中传唱开来。

从此,无论是在新生开学典礼上,还是在毕业典礼上,或是在重大文体赛事的开幕式上,万人体育馆里,必需的程序中均有《安徽大学校歌》全场大合唱。那宏伟壮怀的场景,令人久久难忘。那激荡嘹亮的旋律响彻在广袤的校园上空。让诞生于1933年的“安徽大学校歌”在抗战的炮火中湮灭了70年之后,拂去尘埃,拨弦接续,让这一校园文化发扬光大,历久弥新。徐霁旻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