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副刊 > 正文

扎只灯笼过大年

2025-01-20 10:53:49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杨蕊   

老家三河镇,日子一到腊月就沾上了年味,腌腊味、磨豆腐、打年糕、炸圆子、剪窗花、扎灯笼,一件一件忙得人喜气洋洋。尤其是扎灯笼,很有讲究。

三河人称的灯笼叫油纸灯笼,全过程手工制作,纸质上油,故名。它不是今人想象中伞式收叠的大红绸缎做成的圆灯笼。三河的灯笼分圆形和方形的两种,早些年灯笼的主材质是篾和丝纸制成,后来演变成铁丝代替篾。三河人把做新灯笼叫扎灯笼,来年新换一次丝纸叫糊灯笼。灯笼正面写上姓氏,背后写上堂号,懂其意的人一目了然。

三河扎灯笼的师傅技艺好,很讲究,圆就圆到极致,方要方到棱角,灯笼扎得像艺术品。每到腊月,扎只灯笼过大年已成习俗。小时候,离我家不远的石头大桥下,有位扎灯笼的朱师傅,因为手艺好,前去扎灯笼的人家都预约登记,朱师傅认真负责,从不因生意好而敷衍,到手的灯笼包你满意。后来听朱师傅介绍,扎灯笼是件辛苦活,手上的老茧有五毫米厚,不惧怕竹皮上的毛刺,一只灯笼有十来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能马虎。浸竹,先选好竹节长有韧性的毛竹放到水里浸泡,让其充分吸收水分,不易折断;劈竹,泡好的竹子锯成一米多长,一剖两开待用;削篾,剖开的竹子放在手里,用一把专制的篾刀,细细地削成一两毫米厚的薄片;制胚,按照圆形或者方形支撑起一个外框,上下要预留一个手腕粗的圆孔,好放置蜡烛和灯托;编织,外框扎好后,就开始编织,随你怎么弯曲,篾都不会折断,灯笼空隙的大小恰到好处,序列均匀对称,十分美观;糊纸,灯笼扎好后,在篾外面糊上一层丝质的纸,有弹性有韧性,结实耐用;贴字,灯笼的正反面要写上定制人家的姓氏和堂号,这些字遒劲有力,都是请镇上书法好的人写,再蒙在一叠大红蜡纸上雕剪下来,贴在灯笼上,很有欣赏价值;上油晾干,灯笼制好后,还要用桐油过一下,过油的纸不怕风吹日晒雨淋;配饰,成品灯笼的上下,用金色和红色配成的丝线点缀,微风一吹,飘飘洒洒。灯笼的姓氏和堂号,是用来分清此姓来自何方,同姓不同堂号很正常,这已经演变成一种族群迁徙历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遗产。

小镇人很重视新年扎灯笼,即使上一年灯笼的骨子是好的,也要重新上纸上油糊灯笼。扎灯笼讲究,挂灯笼像举办仪式一样更讲究。小镇人选择挂灯笼的时间都在除夕,选择在吃年饭前,与贴春联一道进行。除夕的中午,所有与过年的事情都基本准备完毕,只剩下筹办年饭的事,留给妇人们去做。这时,家里的男主人会熬好面糊,取出新灯笼和春联,带着孩子们,前前后后、周周正正给每一道门贴上春联、窗花,收尾贴大门春联,最后点燃蜡烛(如今塞进灯泡)塞进灯笼里,站立门外,很严肃地把灯笼高高地、周周正正地挂在门头,亮亮堂堂,新年的氛围就起来了。过新年,家家扎灯笼挂灯笼已成三河镇的风俗,而灯笼与文化结合,更彰显它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的丰实厚重,灯笼能在三河镇传承至今并为三河人如此重视,我想大概也源于此。查鸿林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上一篇:年味三记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