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一粒种子背后的智慧与坚守

2023-01-04 09:21:19 来源:新华社   编辑:田双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在福建三明,有一座不起眼的山区县

它是国家级制种大县

全国每十粒杂交水稻种子就有一粒来自于此

这里是建宁,千里闽江的源头

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空间隔离条件

成就了这里独特的制种环境

40多年前,水稻制种产业在建宁落地生根

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

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

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是传统的制种大村

如今走进村落

智能植保无人机加强病虫害专业化防治

具备卫星定位系统的自动化插秧机下田作业……

田间地头不再只是黄牛和锄头

取而代之的是“机械部队”的身影

“像我们这么大年纪,没有机械化哪敢种这么多。”

64岁的制种户葛胜利计算着今年的收成

“种了50亩,两季翻一下就100亩,除去成本还有20万纯利润”

从田间地头到实验室

科技的力量随处可见

近年来,建宁县启动杂交水稻产业园建设

培养一批龙头企业

在种业科技中心

先进的检测仪器可对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等指标

进行常规检验和转基因检测、DNA鉴定

保障基地生产和种子质量安全

随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这里走出

建宁杂交种子如今落地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

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

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在建宁制种基地躬身劳作数十年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说

种业基地现代化筑牢农业生产供种安全的根基

“中国‘稻’路的根基在于种业安全,这是农业的‘芯片’。”

今天,建宁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到15.5万亩

约占全国杂交水稻制种总面积的10%

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可达3550万公斤,总产值超20亿元

全县8万多人依靠制种增收

一粒种子,承载着一方百姓致富振兴的愿景

也折射着一代代人对“农业芯片”的钻研与坚守

记者:周义、吴剑锋

视频请点击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296976?d=134afd7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