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江淮记者走基层】种业创新“主力军”:为高水平粮食安全助力

2022-11-29 13:53:23 来源:安徽新闻联播   编辑:田双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种业振兴离不开广大育种科研人员的艰辛努力,作为全省种业创新的“主力军”,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团队,眼下正通过田间、实验室协同的方式,不断加大优良品种的选育攻关力度。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感受他们的创新实践。 

很典型的一个性状,4排不结实的。

农闲时节,记者在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科研基地看到,这里是一派忙碌的景象。眼前这些科研人员种植在大棚里的麦子,一共涵盖了1000多个品种,有的处于苗期,有的则已经开始抽穗扬花。

(记者:我们为什么要在大棚里种麦子?)主要是考察不同品种对于低温冻害的敏感程度,抗耐性要进行综合地鉴定,以及优质品种的筛选,为大田地顺利推广做好充分准备。

育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大约涉及到十多种学科。农忙时节,育种人员奔赴田间地头从事育种工作。而冬闲时节,他们则主要采用人工干预的手段,争分夺秒对小麦品种开展筛选鉴定。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要带着这些育种材料在20度左右的大棚和零下2度的冷库中“穿越”。由于品种繁多,无法做到统一采集数据,基地近9成的环节都是采用“纯手工”的方式去完成,“考验”的是大家的体力、耐力和细微的观察力。

目前(小麦抗寒)这项技术我们在国际国内都是首家来做的,这项技术我们主要的目的是,建立倒春寒抗性鉴定标准,在倒春寒重发的年份,产量的损失大概能达到50%。(记者:也就讲我们要走在生产的前面。)对,我们通过品种的改良是可以实现倒春寒抗性提升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过去,科研人员采用传统杂交育种手段,往往要历经8到10年的历程,才能完成好品种的选育、推广。眼下,随着安徽加大种业强省建设,这个科研团队的育种方式也在进行不断革新。

(记者:目前这套设备主要有什么作用呢?)这个是一个种子图像分析系统……

忙完田间的作业后,记者又跟随科研人员来到第二个育种战场——实验室。在这里,种子图像分析系统、分子辅助育种系统等大量数字化装备,正在应用于小麦抗性、品质以及相关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上,让育种从“经验”向“精准”转变。而通过省里搭建的多个成果转化平台,这个科研团队的育种创新实践正在步入“快车道”。

我们正在按照二十大报告的精神,组织我们全所的小麦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攻关,进行成果的转化,把我们安徽的小麦产业做得更好,科技支撑能力更强。

目前,省农科院作物所团队正围绕安徽对新品种的多元化需求,已经成功选育出荃麦725、安科1803等一批优质小麦品种,为粮食安全、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求我们(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立足种业的创新研发,来实现我们的种源的自主可控,每年审定的品种大概有30多个,推广面积在500万亩以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农业科研部门作为种业创新的“主力队”、种业推广的“排头兵”,只有瞄准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综合运用多种前沿科技,才能打通育种的技术壁垒,育成突破性的好品种,只有通过育繁推一体化,建立现代种业推广体系,才能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让粮食安全越来越有保障。

视频请点击

https://mp.weixin.qq.com/s/010BDUEgbg6n8Ei5ThrjDg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