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走近“最美职工” 弘扬劳动精神

2022-05-01 14:14:06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田双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劳动节,致敬每一双勤劳的手

寒来暑往,每一个清晨日落,或在工厂车间,或在田间地头,或在大街小巷,总有一双双勤劳的手在不停地忙碌着。这一双双手拉起了疫情防控的安全之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绘制了繁花似锦的美好画卷……它们既是劳动者勤劳的见证,也是劳动成果的展示。

这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不同的职业造就了形态各异的劳动之手,农民的手在田野上播撒丰收的种子,工人的手在车间里打磨精良的产品,老师的手在黑板上写下殷切的希望,环卫工人的手在大街小巷留下一片片洁净,钢琴家的手弹奏着优美的音乐……正是这千千万万双手,或灵巧,或朴拙,或粗糙,或纤细,无一不在创造社会财富,传递人间温暖,播种人类希望,推动时代车轮滚滚向前。

这双手,镌刻岁月痕迹。日复一日,劳作不息,劳动者的双手抚过时间,刻下岁月年轮,见证世间沧桑。有的手磨出了厚厚老茧,有的手划出了深深血痕,有的手粗糙干裂,这一双双手属于劳动者,属于历史的创造者、今天的奋斗者、未来的开拓者。这双手不仅攥紧了小我的尊严,更扛起了大我的责任,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把个人的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发展中成就精彩的人生。

这双手,托起梦想希望。每一双手的背后有汗水和泪水,也有光荣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用双手接续奋斗,用汗水和智慧筑就梦想阶梯,实现了人生价值,成就了时代辉煌。

劳动光荣,奋斗有我。“五一”是劳动者的节日,让我们致敬每一双勤劳的手,聚焦全省“最美职工”的故事。(张岳)

用心用情的“投递状元”

4月25日,刘艾在通过中国邮政寄递平台查看数据,监控指标。 记者 范柏文 摄

整理报纸、五指翻飞快速数报,动作十分灵巧。4月25日下午,合肥市邮政分公司城区寄递事业部运营监控部质量检查员刘艾正向记者演示她创新的“刘艾数报法”。“左手每个指头夹了5份报纸,这样一次可以准确数出50份报纸。”这一方法将数报和分报工作相结合,能让投递员在39秒内数完250份报纸,效率比原先提高25%。

刘艾儿时的梦想就是做一名投递员。2006年7月,她如愿以偿应聘到中国邮政合肥市三孝口投递站工作。入职后,刘艾苦练基本功,观察、吸收同事们的经验做法,并尝试改进了日戳盖销、信函排段的手法与姿势,使工作综合效率提高了15%。这些工作方法被同事们称为“刘艾工作法”。

在2016年全省邮政投递员职业技能大赛上,刘艾凭借高超技术获得了名址维护、盖戳排信、函件批改退三个项目一等奖和个人全能一等奖。担任投递员12年,刘艾累计投送各类邮件报刊438多万件(份),复活各种地址欠详的邮件800多件,投递及时率、妥投率达100%。

因为业绩突出、能力较强,2018年,刘艾被调到城区寄递事业部运营监控部担任质量检查员,通过寄递平台查看市内多个投递站点的投递指标,为站点提高工作效率出谋划策。有段时间,井岗路营业部邮件妥投率低于90%。站点反馈称,他们人均日投递量在300件以上,投递员忙于分拣、投递,无法按时反馈妥投信息。

刘艾经分析发现,该站点范围以小区住宅为主,其中有15个小区每天邮件量在200件以上。为此,她建议,对日均超过100件的小区安排机动车,通过将邮件送到代投点的甩点投递方式,缓解投递员压力。试行后,该站点妥投率超过96%。此后,这一投递方式在35个营业部推广,有效提升了投递效率。

近年来,刘艾先后获得省五一巾帼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省“最美职工”等荣誉称号。最近,刘艾报名了速递业务员技师资格考试。“今后还要继续提升自己,也想再多培养一些优秀员工。”刘艾告诉记者。(记者 殷骁)

无惧困难的“科研玫瑰”

4月27日,陈娟在实验室中对产品进行分析。 记者 许昊 摄

扎马尾辫、戴黑框眼镜,陈娟身上有一种书卷气。只要一走进实验室,她的脸上就会呈现一丝不苟的专注神情。“科研管理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坚韧的性格,才能在无数次实验中抓住关键点,要耐得住寂寞和失败,才能一直保持高涨的科研热情。”陈娟说。

1983年出生的陈娟看上去朝气蓬勃,现任安徽中铁工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从事建筑材料研发多年,所参与科研成果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技二等奖等荣誉。

实验室是陈娟的战场。她研究生毕业就进入安徽中铁工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CA砂浆研究所工作。当时正值公司引进日本CA砂浆技术消化再创新的关键时期,她刻苦钻研、勤奋上进,很快就适应了工作环境,并从众多科研人员中脱颖而出,成为“高速铁路专用CA砂浆关键材料研究”课题的负责人。为了尽快地完成这个科研项目,她查阅了无数资料,不记得有多少个深夜,她是在实验室中度过。

第一批乳化沥青产品经过多次实验室验证以后,直接投入生产并运送至现场。但是由于她初入职场,缺乏现场经验,第一批产品的性能并不能满足现场的要求,对公司的声誉造成了影响。

逆境不馁,陈娟变挫折为动力。“科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要被挫折打败,要相信自己,保持对科研的热情和创造力。”陈娟说。她继续投身到不间断的实验中去,与现场技术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为了及时解决现场的问题,常常通宵达旦做实验。不仅如此,她还建立了足尺寸模拟现场的实验基地,保证出厂产品经过放大实验验证。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娟和团队共同努力,突破了技术瓶颈,成功开发了高铁专用乳化沥青及砂浆技术,并应用于京沪高铁、沪宁城际、沪昆高铁等国家重点工程,应用里程达到国内同类轨道结构的三分之一。经省科技厅鉴定,该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多年来,陈娟用勤奋与付出诠释着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在艰辛的科研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记者 张岳)

见义勇为的外卖小哥

刘杰骑着电动车送外卖。 资料图片

“接单、送餐……天天如此。”4月26日下午,趁着休息空隙,宁国市美团外卖骑手刘杰接受了记者采访。

2018年,刘杰开始从事外卖骑手工作。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穿梭在大街小巷,平平淡淡。但那次追赶肇事逃逸者,令他显得很不凡。

2020年9月19日中午11时,正是送外卖高峰期。那天下着雨,订单特别多。刘杰接了一笔订单后,骑车路过北园路交汇处,突然听见有人喊:“撞人啦,那人跑了!”

“当时看到斑马线上有个人倒在地上,还有个五六岁的小孩一直在边上哭着喊妈妈,那辆摩托车撞人后逃逸了。”刘杰说,没多想,他开足马力,向着肇事者方向追了过去。

一公里路、三个红绿灯,刘杰奋力追上了肇事者。“现在到处都是监控,你也跑不掉,受害人已经昏过去了,你赶紧和我回去看看。”在刘杰劝说下,摩托车驾驶人和他一起返回事故现场。等交警赶到后,刘杰才放心离开。

这次追赶花了8分钟,刘杰手上的几个订单几乎超时。“当时很多热心群众都过来帮忙,我就想赶紧追上肇事者,顾不上送外卖。”刘杰告诉记者,虽然外卖送迟了,但说明情况后,他没接到催促电话,也没收到差评。

事后,还有不少人为他叫好点赞。“这没什么的,别人遇到了也会这么做。”刘杰腼腆地说,他从事外卖工作至今已经4年了,这些年一直奔跑在路上,也遇到过好几起交通事故,但那次是第一次遇到肇事司机逃逸的,第一反应就是要追到肇事司机。

当骑手这几年,刘杰帮助过不少人。2018年,他在取餐途中听见有人喊抓小偷,便加入了追小偷队伍,穿梭几个巷子后拦住小偷,把小偷交给商家后默默离开了;2019年,宁国发生洪水,洪水退后,刘杰和一帮骑手兄弟加入到灾后重建家园队伍中,清理淤泥、搬运救援物资。

身为外卖骑手,刘杰每天要服务众多商家和广大消费者,手里拿着一份份外卖,既承载着商家的重托,也维系着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每一次“出手”,平凡而不凡。正因此,刘杰被评为省“最美职工”。(记者 李明杰)

为民奔跑的“速度警察”

张恒菖在检查车辆。皖公宣 摄

“当时的突发情况,我们俩都蒙了,如果不是张警官的果断处置,我们俩很有可能被撞成重伤甚至连命都没了。”回忆起去年5月19日凌晨的那一幕,宿州市民彭强心有余悸中透露着感激之情。

彭强口中的张警官,就是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一大队事故中队指导员张恒菖。

那天凌晨,张恒菖照常在事故中队值班,在处理好一起交通事故后,将两名当事人送到楼下。到路边时,张恒菖接到了同事电话,而两名当事人则在路边交谈。此时,一辆白色越野车突然朝两人疾驰而来。

“闪开!”张恒菖来不及多想,扔掉手机,大喊着扑向两人,伸手将一人推开,抱着另外一人重重摔倒在地。肇事车辆冲过两人刚刚所站的位置,撞到路边停放的车辆后才停下。

群众得救了,张恒菖却是胳膊、膝盖、腰部多处不同程度受伤。

这不是张恒菖第一次挺身救人了。“水灌得特别快,我连呛了好几口水,感觉自己快要不行的时候,突然有一只手拉住了我,把我拽出来了,后来才知道是警察救了我。”被救群众张仔鸣说。

去年4月12日晚上10点多,张恒菖办案返程途中,发现了这起车辆落水事故。他没有丝毫犹豫,飞奔着跳入水塘,往返三次将两名群众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在群众遇到危难之时,张恒菖总是不惧危险、挺身而出,展现了人民警察的“速度”,也因此被送上“速度警察”的美誉。

其实,张恒菖的“速度”,不仅体现在救人之中,更是在日常本职工作之中得到彰显。

从警以来,张恒菖累计接处警20000余起,现场调解轻微交通事故14000余起,处理简易程序交通事故3500余起,一般交通事故1500余起,侦破影响较大疑难逃逸案件1000余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000余人,发现并提出100多条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整改意见。

多年来,张恒菖以奔跑的姿态,奔波在为人民服务的大路上。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获评全国平安之星、省优秀人民警察、省“最美职工”等荣誉。(记者 李晓群)

焊接火花里的“幸福律动”

在高喷车臂架结构焊接车间,沈强正在进行焊前焊枪的清理。 赵成 摄

“一开始接触焊接时充满了好奇,好奇面罩下会有什么神奇的景象。随着焊接工作的深入,我明白这份工作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神奇。”明光浩淼安防科技股份公司工艺科长沈强对记者说。谈起多年来印象深刻的经历,沈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当年学徒刚出师的沈强接到一项重要的焊接工作:焊接大窑顶梁底座。底座的焊接对焊接技能要求很高,要能熟练地进行各种部位的焊接。“开始焊接后就停不下手来,隔着面罩看着在自己的操作下一波一波焊纹均匀铺开,内心很激动。”沈强说,那项任务他一个人用了36小时,将4天的焊接工作量一次性完成。工作结束后,他静静躺在大窑的顶上,看着锃亮美观的焊缝,嗅着四周充盈着耐火泥的味道,心静了下来,从此他认定焊接将伴随自己的生命。

在沈强看来,焊接燃烧的声音像美妙的音乐,一波一波的焊纹就像舞者优美的舞姿。沈强有过多次升迁离开焊接岗位的机会,但是他义无反顾地选择留下。“这项工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也使工作充满了挑战。”沈强说。

在焊接工作的初期,沈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理论知识的匮乏。“那时,每天下班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理论书籍,同时积极参加一些焊接理论培训班。”沈强渐渐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解决了许多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在充分施展焊接技能的同时,沈强也十分注重技能的传承。2017年建立沈强技能大师工作室,2019年建立沈强劳模创新工作室。自工作室成立以来,他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传承技能、培育精神等作用,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为公司190人进行技能培训,培养高级技师1人、二级技师6人、高级工16人。

从业30多年,沈强对焊接始终充满了热爱,至今不减。他立足本职岗位,持续创新,不断为公司和社会创造新的价值,成为长三角工匠联盟首批入盟工匠。沈强先后获省五一劳动奖章、省江淮工匠标兵、省“最美职工”等荣誉称号。(记者 朱茜)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