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上海“老外”做志愿者有啥心得体会

2022-04-20 15:41:25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杨蕊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保持两米距离……”在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街道海宁居民区,一位穿着防护服的志愿者操着一口上海味普通话,正在小区核酸检测现场忙碌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志愿者叫Kek Seng Yem,是一名外籍人士。

“已经做志愿者多少天?都记不清楚了,反正一直在做……嗯,居家以来一直在做。”49岁的Kek Seng Yem,马来西亚人,同时也是个“地道”的上海女婿,与妻子林慧结婚已有十年。为啥做志愿者?“我爱人是一名共产党员,最近成为了小区的志愿者。遇到临时通知,一大早五六点就起床;有时刚吃上几口饭,就放下碗下楼了,很忙碌。还有小区里一些退休的叔叔阿姨,也在热心地跑上跑下,蛮感动的。所以,我也想出来做一点事情。”Kek Seng Yem说。

就这样,他也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看到群里有通知,运送蔬菜的车快到了,他就立即“全副武装”后赶到小区门口等着。待蔬菜、肉、大米等生活物资运到,就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卸货、分装,然后挨家挨户地把东西送上门。当把这些生活物资送到居民手中时,Kek Seng Yem说自己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谢谢侬”。此外,在忙碌之中,他还有一个新的发现:“原来邻居之间不是很热络,顶多算是点头之交,可是现在情况却发生了改变。侬看!一打开微信群,扑面而来的就是邻里间的热情——谁家没有酱油了,马上有回复,放在门口,可以自取;谁需要常用药了,就会有人表示自己家就有……”

这些天做志愿者的经历,让Kek Seng Yem对这个身份有了新的理解。“我来中国18年了。刚来时,也有志愿者,但不太会关注。现在不一样,我自己也是志愿者,身边也有很多志愿者。对了,志愿者还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得更近了……”(记者章正、张蕾、靳昊)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