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新春走基层·春节特别报道】 “我在安徽挺好的”

2022-02-01 11:26:47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李小凡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心暖即是家

虎年春节,为了减少人员流动,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我省多地倡导居民和务工人员“就地过年”。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们思乡情切,却也充分理解疫情防控的现实要求。在团圆与留守的选择中,人们纷纷选择“别小家、顾大家”,在“第二故乡”过年。

今年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第3个春节。亲身经历2020和2021、深切感受中外疫情防治对比的人们,对政府部门的防疫决策更加理解和信任。大家相信,我守护别人的家乡,别人在我的家乡守护我的亲人;大家明白,“就地过年”是为了“下个节日”不再忐忑、为了今后更踏实的团圆;大家清楚,阖家团聚是对佳节的热切期盼,健康平安更是对家国的美好祝愿;大家懂得,“就地过年”不只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和家人……中国人的这份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是深植基因里的文化自信。

坚持物质激励和人文关怀并重,让就地过年者暖心,让他们的家人放心,是政府部门和人员所在企业单位的职责所在。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做好“留下人群”衣食住行的物资保障工作,安排文化娱乐活动让其欢度春节。同时,针对盼望亲人回家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存在的实际困难,进行必要排查登记,落实慰问、帮扶等,让就地过年者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人员所在企业和单位可以采取错峰放假、节后调休等措施,让他们在节后有时间返乡与亲人团聚。

防疫的“力度”配套为民服务的“温度”,在同心协力战胜疫情后,我们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李跃波)

老家在江苏的质检工程师李洁(右)选择在黄山屯溪“就地过年”。图为李洁和同事一起贴对联、粘窗花。 本报记者 潘成 本报通讯员 王珊 摄

厂里效益好 温暖过大年

■ 本报记者 武长鹏 本报通讯员 韩璞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利辛县王人镇的博泽服饰公司,虽然时值隆冬,生产车间内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这笔订单是老客户,一定要认真缝结实,保证质量。”车间员工吕秀芳一边熟练地操作电动缝纫机,一边对工友们说。她和丈夫打算过年不走了,就在厂里赶工。31岁的吕秀芳来自河南,前两年在杭州市服装厂务工,缝纫手艺精湛。

由于订单充裕,目前工厂正在反季节加工夏衣,争取春节前完成来自广西的加工订单。“公司现有300多名员工,除了附近的村民,还有来自河南、山东、东北的员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外地员工思乡心切,但受疫情影响,县里和公司都鼓励外地员工就地过年。

2019年下半年,吕秀芳和丈夫在网上看到利辛县人社局的线上招聘会后,选择一起到利辛县博泽服饰公司打工。转眼两年多过去了,吕秀芳不仅熟练掌握生产线上的每一道工序,还当上了组长。“我现在一个月最少能拿6500元,旺季能过万。”提起现在的收入,吕秀芳高兴得合不拢嘴。

“工资比在浙江干的时候还多呢!公司还提供免费食宿,食堂环境很好,饭菜很可口,宿舍条件也不错。”吕秀芳笑着告诉记者,对于曾在浙江工作过的她来说,来到利辛这样一个皖北县城务工,起初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方面心存顾虑。随着公司的发展,县里纺织行业的振兴,她渐渐打消了疑虑,“去年,利辛的轻纺服饰特色产业基地入选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将来利辛在纺织行业一定大有前景!”

去年9月,东北姑娘吴平娟来到博泽服饰公司务工。吴平娟告诉记者,她是服装行业的新手,刚进公司时,操作不熟练,恰逢县人社部门按照其岗位类型和“输入一人、培训一人”的要求,开展基础技能培训。接受免费的技能培训后,吴平娟的缝纫技术提高不少,工资也从3500元涨到6000元,工资待遇的提升和较好的工作环境,坚定了她留在利辛的信心。

“公司给我们买了养老、医疗等保险,遇到节假日还组织集体活动,业余生活也很丰富。”吕秀芳和吴平娟谈起工作感受时,更愿意聊聊工作之外的事情,“在公司的元旦晚会上,我还唱了一首《好日子》呢,在这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今年我不回家过年了,老板说要组织不回家过年的员工一起包饺子、看春晚呢!”吴平娟说。

临近春节,利辛县积极组织开展“春风送温暖 就业送真情”专项活动,引导非皖籍劳动者留岗过年。“县里发出慰问信,组织多种形式的‘送温暖’和集体过年活动,努力让就地过年的员工感受家的温暖。”利辛县人社局就业中心主任龙凯说。

冬日施工忙 工地迎新春

■ 本报记者 许根宏

寒冬腊月,省会合肥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工地依旧“冒着热气”。

1月25日一早,记者来到肥西县严店乡所辖的巢湖大堤。大堤两侧,安徽省交通航务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引江济淮(安徽段)巢湖区航道及派河口服务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热气腾腾”。施工管口喷出呈抛物线状的黑色泥柱,犹如“蛟龙入海”,场面颇为壮观。“我们正在进行航道疏浚,春节不停工,年就在工地过。”挖泥船操作手林育荣说。

今年56岁的林育荣,来自江苏泰州兴化,2021年8月通过招标参与引江济淮工程项目建设。“因为疫情防控需要,留守一线,原地过年,不误工期,家里人也都理解支持。”林育荣告诉记者。据介绍,在该工程项目中,共有53人留守工地,在工作岗位上过年。

“公司前几天给我们每人发了3000元红包,还有年货。”41岁的夏云是位开吹泥船的师傅,他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开心地跟记者唠起嗑来。夏云同样来自江苏泰州兴化,他提到的红包,是公司专门为留守工地过年的工友准备的“爱心”。

“红包和年货是现场公开发的,就是想让工友们体验到家的温暖和幸福的感觉。”该工程项目部综合办公室主任徐鹏介绍,除了公司所有管理人员要在除夕请留守过年的工友们共进晚餐外,正月十五前的一个月内,项目部中层以上负责人都自愿留守工地,与大家一起共度除夕前后特殊而美好的时光。

离开施工现场,记者走进项目部专门建设的“新时代文明讲堂”,“传思想、传政策、传道德、传文化、传法律、传科技”的醒目标语,提示这里的企业文化“不一般”。“请专人来给大家讲新时代企业文化。”徐鹏摊开桌子上的一本“监督日志”介绍,公司定期邀请安全、道德、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做客“新时代文明讲堂”,为工友们认真讲解安全等方面知识。

移步生活区,一排排整齐的宿舍,配有多个热水器的洗漱间,宽敞明亮的厨房,被收拾得干净整洁。推开一间宿舍门,记者拿起放在床头柜上的空调遥控器,随着“滴”的一声,暖风就从出风口缓缓吹出。“一个房间住4个人,晚上冷了就开空调。”多年在外参与项目建设的林育荣对记者说,在合肥干活很开心,吃得好睡得香,越来越喜欢这里。

岗位作奉献 路通百业兴

■ 本报记者 吴江海

“过小年那天,父亲在微信视频时说,爷爷年龄大了,老念叨着让我回老家过年。”陈业说,爷爷86岁了,自己已经3年没回家过年,前几天特地买了些徽州臭鳜鱼寄回去,让爷爷奶奶和父母尝尝。

陈业是湖南岳阳人,2008年从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考到黄山市,成为交警支队高速三大队的一名民警。

“独自一人来到异地他乡,刚开始饮食等方面都不太习惯,也最怕孤单,一到晚上特别想家。”陈业说,“参加工作那年春节,单位照顾我们这些家在外地的,安排我回家过年,但考虑队里人手紧张,我选择留了下来。除夕那天,中队长特地邀请我到他家吃年夜饭,让第一次远离家人在外过年的我特别感动。后来,单位同事又主动帮我介绍对象、张罗婚事,让我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刚参加工作时,黄山境内只有两条高速公路,现在已有六条,还有两条今年通车。”陈业从高速三大队、四大队到现在的六大队,一直都与高速打交道,见证了黄山这些年的发展变迁。陈业说,现在不仅车流量大增,货运物流量也翻了几番,黄山的对外交往度和经济活跃度明显提升。

“春节期间,我们上两天休一天,正月初一、初二上班。”陈业说,春节是春运高峰期,车流量是平时的10倍以上。他所在的六大队负责黄祁高速段,辖区有休宁齐云山、黟县西递宏村等知名景区,自驾旅游的人特别多。为了方便返乡群众和游客,陈业和同事既当交通引导员,又当普法宣传员、旅游服务员,快捷处理事故,耐心解答咨询,主动开展各类便民服务。

“大过年的,确实挺思念老家的亲人,但黄山是我的第二故乡,坚守节日岗位、守护路畅人安是我的职责。”14年过去,陈业已成长为一名中队长,成为一名“新黄山人”。陈业说,守护万家灯火,再苦再累也值得。

妻儿来团聚

■ 本报记者 丁贤飞 本报通讯员 田应刚

“过节期间安全问题不能忽视,今年这个年,我还是在濉溪过。”1月25日,刚刚从中建三局淮北市濉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6号片区巡查回来的刘腾对记者说。作为项目部安全总监的刘腾,已经是第二次在濉溪老旧小区改造工地一线过年了!

29岁的刘腾是湖北黄冈人,2020年11月来到濉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部工作。春节期间,虽然工地放假,但一样需要人值守。刘腾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项目部在濉溪县城租了一栋办公楼,不过,刘腾更多的时间则是在各个工地上奔波。“我们在濉溪有28个片区的改造任务,2021年已经完成了10多个片区的改造,目前正等待验收。”刘腾介绍。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在各个工地巡查,排查隐患,确保安全。

记者了解到,为了抓好春节期间的安全问题,作为安全总监,刘腾和他的同事们对所有的改造片区进行了细致划分,明确了各自责任。“老旧小区改造比较特殊,施工位置就在居民家门口。春节期间,每天我们都会进行巡查,及时帮助居民解决因改造而带来的种种不便。居民们发现了问题,也会随时和我们联系,在工地上留守的工人会立即整改。”

由于工作忙碌,刘腾很少回远在湖北的老家。他的爱人和3岁的儿子长期在老家生活。为了一家人的团聚,前几天,妻子带着孩子乘坐火车来到项目部,准备和丈夫一起过年。“家人们对我的工作非常理解,也特别支持。到了濉溪后,生活也很习惯。最近还游了濉溪古城呢!”刘腾说。

千山万水隔不断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提及年迈的父母,刘腾的心里充满愧疚。“这两天正在考虑给老人寄点濉溪的特产回去呢!新年钟声敲响时,我会通过视频电话和他们联系,第一时间给他们拜年,告诉他们,身在他乡的儿子很想念他们!”刘腾说。

刘腾告诉记者,妻子从老家带来了很多腊味。年夜饭准备和留守在工地上的20多名同事一起吃,“既做湖北菜,也做安徽菜!”

在刘腾看来,这个春节,一家三口相聚于濉溪的工地上,在皖北过年很有意义,“这个春节肯定很忙碌,可是想到能保证居民们过一个‘平安年’,我很自豪!”

干事有舞台 收入翻一番

■ 本报记者 刘洋

每天早晨七点半,铜陵华创新材料有限公司品保部部长蔡金杰都会参加公司特有的“早餐会”,掌握公司最新情况,提出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之后前往贴有“奋进2022”标签的办公室正式开启一天的工作。

仔细查看挂在生箔车间设备上的记录本,详细了解参数的波动幅度;打开强光手电,查看转动的铜箔表面有无瑕疵;与一线检验人员交流,掌握全天生产运转和产品质量情况……虽是一名“90后”,但是蔡金杰干起工作来一丝不苟、经验老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我们搞品质保障的责任重大,需要精益求精。”蔡金杰说。

蔡金杰所在的铜陵华创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锂电铜箔生产的企业,近年来企业加大研发创新,主打的6微米厚度铜箔广泛供应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自然对品控有着更高要求。“从前端原材料的进入,到生产环节,再到末端的产品出厂,3个环节一点都不能疏忽。”蔡金杰介绍,近年来公司获得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安徽创新企业100强”等诸多荣誉,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的重要保障。

伴随着企业的成长步伐,蔡金杰个人也在快速成长。老家湖南邵阳的蔡金杰2012年在广东惠州参加工作,2017年来到铜陵,5年时间从一线员工成长为中层管理人员。“蔡部长可是我们公司外省来的最年轻的中层领导呢。”蔡金杰同事俞周华告诉记者,大家都感觉到年轻的蔡金杰工作有激情、干事有闯劲。

公司进步、职务提升也让蔡金杰乐享发展“红利”。“我的收入翻番了。”蔡金杰说,每次打电话给父母都会介绍自己情况、公司情况和铜陵这座城市的情况。这几年,他所在企业的后方土地上又建起了新厂房,企业周边的道路上来往车辆更多,“这些都说明铜陵这座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

新春佳节,公司为每位职工发了年货礼包、米、油等物资,蔡金杰的妻子也从邵阳赶到铜陵陪伴他过节,夫妻两人还准备动手包饺子。“前几天我打电话给爸妈,告诉他们,我在安徽挺好的。”蔡金杰说,新的一年,他希望能够带领部门同事们一起拼出新成绩。

位于滁州市琅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昇兴包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厂长邓昕光(右)正在流水线上检查生产情况。邓昕光是湖南邵阳人,今年春节,他选择“就地过年”,带领120多名员工加班生产。 本报记者 周连山 本报通讯员 李晓村 摄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