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南村位于曹市镇西部淝河之南,3875人,耕地面积7215亩,是安徽省森林村庄和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淝南村通过招商引资,办厂、种养让村民家门口就业外,还通过一块田的改革,为增加集体资产扩宽了新的渠道、为壮大集体经济赋予了新生动力,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利条件。
推行“一块田”,增产增收解纠纷
麦收时节,皖北大地,千里机鸣,万地金黄。在涡阳县曹市镇淝南村,村民们正穿梭于田间地头,远处金灿灿的麦浪在蓝天下翻滚,眼前沉甸甸的麦粒正倒入车厢,眼里的笑盈盈,衬着这明亮亮的黄,跳动成农民心中快乐的音符。
村民牛传云家中的麦子刚收割完,他坐在路边,喜滋滋地看着不远处正在收割的一块地。“麦子收完后,那一大片地就属于我家了。”牛传云今年74岁,是一名有52年党龄的老党员,那片地有12亩,是今年刚刚调整划分给他的。在此之前,他家的12亩地分布在5个地方,这一块,那一块的,最远的两块地相距2里,耕种、管理和收割起来,十分不便。“经常会因为地边界的事吵架,大家互相指责对方收了自家的麦子。”牛传云说,村里还有人因为地边的事打了起来,后来大家用水泥棒插在地中间来划界限,但这样做经常会让收割机因误碰而损坏。
“这种情况以后不会出现了。”牛传云非常开心,“以前一直盼望种一块田就好了,现在几十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在牛传云看来,小田变大田,多块变一块,有三个好处——能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有利于机器化耕种收割,减少邻里矛盾。以前因为田地分散,总是要一次次等收割机,四五天才能收割完,而以后12亩地一个小时多点就能收割完,牛传云不禁唱起了快板:多年的梦想已实现,男女老少笑开颜,一块田好处多,便于机械来收割……
据村党委委员牛洋介绍,推行“一块田”,可提高耕种效率,节约耕种成本,增加了亩均收入,土地流转年租金平均上涨200元。此次预计收回集体土地面积300多亩,如进行土地流转,保底将增加村集体收入约30万元。目前,农村最易发、多发的矛盾,主要是农村承包地和农村宅基地纠纷,通过“一块田”改革,将彻底破解地边、地头等承包地纠纷,不仅缓解了邻里矛盾,更提高了干部公信力。
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村民张忠山,曾在上海从事汽车配件加工工作,2015年创办了一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看到家乡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2020年底,他返回家乡,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办起了厂子——上海品博五金制品有限分公司。
分公司主要从事车削加工、汽车零部件、航空钢索等产品加工,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年销售额近千万元,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公司共有员工35名,全部为周边村民。公司实行“按小时计资、按件计价”,多劳多得,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轻松上岗,挣钱顾家两不误。
“我以前在外面工作,不放心小孩,现在淝南村有这个工作可以做,就来这边了,一个月2000左右,工作挺轻松的,很开心。”一位村民说。
这两年,镇村干部多次上门走访,及时帮助分公司解决土地、用工、资金等问题,让张忠山对公司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今后,他要逐步将企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下一步我计划投资1500万元,增加一个3000平方以上的厂房,用工增加300到500人左右,为家乡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张忠山说。
就这样,淝南村通过招商引资凤凰还巢工程,让周边群众不出门就能务工,让村民在家务农的同时又能挣到额外的钱,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做大做强。通过调整“一块田”,初步实现了“一低一高一少一多一利于”五个工作目标。曹市镇人大主任岳涛说,即生产投入低了,流转价格高了,承包地纠纷少了,村集体资源多了,有利于推进农业“两强一增”,为增加集体资产扩宽了新的渠道、为壮大集体经济赋予了新生动力,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利条件。(殷艳萍)